众力资讯网

汉桓帝那会儿,朝堂上真有张价目表——三公一千万钱,九卿五百万,连地方上的太守都明

汉桓帝那会儿,朝堂上真有张价目表——三公一千万钱,九卿五百万,连地方上的太守都明码标价,谁给钱谁当官。这事听着荒唐,却被《后汉书》记了下来,连具体多少钱都写得清清楚楚,不像是瞎编的。 最离谱的是“议价空间”。有钱人一次性付清,能打个八折;手头紧的,可以先欠着,上任后加倍还。有个叫崔烈的大臣,花五百万买了个司徒(三公之一),授官那天,桓帝看着他,跟身边人嘀咕:“这官卖便宜了,本该卖一千万的。”这话传到崔烈耳朵里,他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有人说这定价表是后人抹黑,毕竟桓帝名声太差,容易被泼脏水。可当时的记载不止一处,大臣刘陶上书骂他“官爵当商品,政令如儿戏”,桓帝看了居然没否认,只把刘陶贬到地方——这等于间接认了账。 更实锤的是财政状况。桓帝早年靠宦官杀梁冀,抄了梁家几十亿家产,可他自己花钱如流水,建宫殿、赏宦官,没几年就把国库掏空了。加上边境打仗要钱,他手里没钱,又不想得罪豪强加税,只能盯着“官爵”这块肥肉。卖官来的钱,甚至专门存进一个叫“西园”的账户,成了他的私房钱。 当然,这定价表也不是啥官都卖。像尚书台、御史台这些要害部门,还得用有点本事的人,不然朝廷真转不动了。他卖的多是“荣誉性职位”或地方官,反正地方官可以靠搜刮百姓回本,他乐得坐收渔利。 只是这买卖做砸了。买官的人上任后,拼命捞钱回本,老百姓被盘剥得活不下去,只能起来造反。后来黄巾起义,张角喊出“苍天已死”,跟这卖官鬻爵脱不了干系——当朝廷连官爵都能明码标价,谁还信它能为民做主? 说到底,那张定价表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桓帝确实把官爵当成了敛财工具,这事干得太难看,就算没有具体的价目表,也改变不了他“卖官皇帝”的名声。历史上皇帝缺钱的多了去了,可像他这样把买卖做到朝堂上,还做得这么明目张胆的,实在少见。这大概就是为啥后人总揪着这张表不放——它像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王朝的荒唐和绝望。汉位之争 三公六部 秦朝三公九卿 三桓当权 三公支出 三公真题 三公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