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上,47 岁的退伍军人娜塔莉·哈布尔(Natalie Hubble)每天最放松的时刻,就是沉浸在中国奇幻故事所构建的宏大世界里。尽管她从未踏足中国,但对中国神话的了解,却足以让许多中国读者惊讶。作为一年阅读超过 150 本书的重度读者,她形容自己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自然进展”——来自世界各地的阅读推荐让她不断接触中国故事。她最喜欢的小说是《魔道祖师》,“所有线索在结局收束到一起的那刻,非常令人满足,”哈布尔说。服役结束后,她在美国国家公墓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如今还通过社交平台“RedNote”向中国老师学习古琴。对哈布尔这样的读者而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成了通往另一端生活与文化的窗口。而这类文化吸引力正在迅速破圈:受中国神话启发的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电影《哪吒 2》在海外持续走高;刘慈欣的《三体》被 Netflix 改编为热播剧;其小说在全球销售数百万册。网络文学更是拥有超过2亿 海外读者——超过三成读者位于北美,且正向欧洲、拉美加速扩散。德国弗赖堡大学副教授伊姆巴赫(Jessica Imbach)认为,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与民间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文化创作生态——从网络文学、动画到手游——呈现的是一个多元、活跃、与全球趋势同步的文化体系。她正在主持一个欧盟 140 万欧元资助的五年研究项目,专门研究草根文化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如果我们通过小说、游戏去理解中国,会看到许多不同的‘中国’,而不只是地缘政治叙事里的那一个。”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