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被犹太总理默茨玩完了,上半年11900家企业倒闭,同比去年大幅上涨9%,二战时德国屠杀犹太人,现在犹太人对德国出手一点不手软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德国这两年的日子是肉眼可见的难熬,曾经被欧洲寄予厚望的“工业发动机”,现在硬生生成了“欧洲倒闭王”,光今年上半年,德国就有 11900 家企业关门,经济损失飙到 三百多亿欧元,十几万岗位直接被吞没。 一个制造业强国能被折腾到这种地步,已经不是经济下行能解释的了。 所以关键问题来了:是谁把这台发动机折腾到开始冒烟? 第一根被折断的筋,其实就叫“北溪”,这条管道过去每年往德国源源不断输送 550 亿立方米俄气,不光便宜,而且稳定,是德国的工业底仓。 而钢铁、化工这些重工业,就是踩着这口廉价气长大的,可管道一炸,德国的能源底盘瞬间塌了一半,想回头已经不可能了。 命脉没了,只能转身买美国 LNG。 当年几千万美元一船的气,到德国直接卖出三倍价,德国的天然气进口账单一路狂飙。 把便宜俄气换成昂贵美气,这一步就足够改变德国的命运——从能源优势国,变成不得不替别人付大价钱的“买单机器”。 更致命的是,第二刀还是德国自己下的,德国为了追逐“绿色理想”,干脆利落关核电、拆煤电,连花大钱建的新煤电厂都能说炸就炸。 问题是,风光电顶不上来,遇到阴天、风小,发电量直接跳水,没有稳定底座,整个电力系统就变成“靠天气吃饭”的赌局。 于是一个荒诞的现象出现了:曾经的电力出口国,忽然成了向法国核电、挪威水电求援的“电力弱国”。 这对工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电价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德国的工业电价高到让工厂连开机都要犹豫,企业还没开始生产,成本先涨一截。 钢铁、化工这种吃电大户最先扛不住,后面汽车、机械、中小配套厂也被拖下水。 老牌企业熄火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两百年历史的克虏伯高炉停了,钢厂裁员;巴斯夫关闭本土昂贵产线,跑去中国扩张;不少机械厂、汽车零部件厂干脆撑不到年底。 不是他们没订单,而是在德国这片土地上生产,成本实在太高,高到任何商业逻辑都无法成立,有人一句话总结得特别扎心:德国制造不是不行,是德国太贵了。 而默茨上台后,最让企业寒心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他那一套“既想站队美国、又想讲欧洲自主”的迷幻操作。 补贴像毛毛雨,企业撑不住的却是倾盆大雨,高能耗企业每个月电费上千万,政府给的补贴连零头都不够,等到减税真正落地,人家都已经破产清算了。 他嘴上喊着要让德国经济重新起飞,结果出台的政策不是慢半拍,而是慢三拍,企业等不起,订单更不会等你。 更离谱的是对外关系的连续翻车,德国工业命脉离不开中国,这是业内人人都懂的常识,可默茨偏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跟着美国搞“去风险”,还在台湾问题上跳出来秀存在。 结果呢?对华关税一刀砍下去,德国钢铁汽车全被反噬,本来就快断气的制造业又被补了一脚,以前德企是“靠着中国吃饭”,现在硬生生把饭碗砸裂了。 对美国则是另一幅样子:能源被涨价宰一刀,军工项目被美国吸走,原本打算在德国投资的产业链被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一网打包。 德国一边送钱、一边送市场、一边送项目,最后换来的只是“盟友安慰”,连像样的回报都没有,德国成了真正的“双向输家”。 资本最诚实,它从不会陪一个国家一起硬扛,过去几年里,德国资本净流出速度翻倍,越来越多企业把钱、把产线、把研发统统往外搬。 你越卷能源、越跟着美国搞政治动作,它们跑得越快,反观巴斯夫、大众、西门子对中国的投资,一个比一个大,德国政府越喊“去风险”,企业越知道要“去德国”。 这不是讽刺,是现实。 企业倒了,社会情绪自然跟着炸,通胀、涨价、失业、福利紧缩,普通人每天被生活追着跑,极右翼趁机抬头,政治越撕越碎,执政者支持率一路下滑。 整个德国像一辆上世纪的老奔驰,看着豪华,里面零件都松动了。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默茨的身份,说犹太裔总理执政恰好赶上经济塌方,是历史的回声,但真正把德国逼到这一步的,不是血统,不是过去,而是当下每一项让企业喘不过气的决策。 能源战略瞎折腾,外交路线乱摇摆,产业政策像开盲盒,这些才是把德国从“欧洲发动机”变成“欧洲维修站”的核心原因。 德国今天的账,不是历史写的,是现在的决策写的,北溪爆炸拉开序幕,自废武功的能源政策紧跟其后,再加上一连串对华、对美策略上的迷失,让德国越走越窄。 企业倒闭潮不是偶然,是一连串错误叠起来的必然。 一个国家想保住工业强国的位置,不靠身份,不靠口号,靠的是稳定的能源、清醒的外交和能让企业活下去的政策,德国现在缺的,就是这三样最基本的东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麻烦看官老爷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