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筱梅家的小朋友箖箖总闹脾气,说什么都不愿意去上体育课。这孩子平时挺愿意跟筱梅聊心里话的,估计是觉得她脾气好,从来不会急着打断他说话。 家里爸爸倒是挺希望孩子多出去跑跑跳跳,总觉得男孩子就该在阳光下撒欢,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长个子。前阵子还看见孩子亲爹带着他在小区篮球场投篮,家里请的保姆也是个运动爱好者,可偏偏箖箖就是对体育课提不起劲。每次镜头拍到这孩子,他总凑在筱梅身边嘀嘀咕咕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那亲昵劲儿就像寻常人家孩子放学回家围着妈妈转似的。 现在不少孩子都对体育课有种莫名的抵触,箖箖这种情况还真不是个例。我邻居家那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每次体育课前都要闹一场,有回居然躲在卫生间死活不肯去操场。问来问去才知道,原来是不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跑步——他总觉得自己跑起来样子笨拙,怕被同学笑话。这种微妙的自尊心在孩子们中间特别常见,他们正在建立自我认知,同伴的眼光往往比大人的说教更有分量。 体育课本身应该是最快乐的课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某些孩子的负担。我们小时候盼着体育课就像盼着过节,现在操场上却总能看到几个扭扭捏捏站在队伍最后排的孩子。有些学校把体育项目量化得太严格,立定跳远必须跳过多远,跑步必须几分钟内完成,这些硬性指标让运动失去了原本的乐趣。更别说有些孩子天生协调性稍弱,同样的动作总要练习更久,在集体中容易产生挫败感。 箖箖愿意把烦恼说给筱梅听,这本身就是很宝贵的信任。现在很多家长听到孩子不想上体育课,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去”“别偷懒”,反而把沟通的门给关上了。 筱梅这种愿意倾听的态度特别难得,她没急着说教,也没搬出爸爸的期望来施压,而是让孩子把自己的顾虑说出来。其实孩子们排斥体育课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是不喜欢出汗黏糊糊的感觉,有的是害怕某个运动项目,还有的仅仅是觉得运动服不够好看。 那些鼓励孩子运动的家长本意都是好的,但方法特别重要。见过一位爸爸每天逼着儿子晨跑,孩子累得眼泪汪汪,最后对跑步产生了生理性厌恶。另一个妈妈就聪明多了,她发现女儿不喜欢跳绳却喜欢音乐,就找来节奏感强的歌曲编成跳跃游戏,现在小姑娘跳得起劲极了。像箖箖家这样有运动氛围其实是优势,关键要把“必须运动”变成“想要运动”,这中间的转换需要智慧和耐心。 学校里的体育教育也该与时俱进。为什么不能多设计些趣味性强的团队游戏呢?比如把长跑改成寻宝游戏,把投掷项目编成故事闯关。北京有所小学就把篮球课变成了《灌篮高手》主题体验,男生女生都玩得不肯下课。 台湾地区某些学校甚至引入了街舞和滑板,这些酷炫的运动项目让孩子们争着往操场跑。 说到底,每个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孩子心里,都藏着没有被说出来的秘密。可能是曾经被球砸到过的恐惧,也可能是担心表现不好被比较的焦虑。箖箖愿意开口倾诉已经很棒了,至少大人们有机会帮他解开这个心结。如果所有家长都能像筱梅这样先放下评判,安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许能发现很多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运动本该是件快乐的事,像箖箖爸爸打篮球时脸上的笑容,像保姆Sam健身时享受的表情。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爱上运动,而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重新建立与身体对话的自信。也许箖箖暂时不喜欢常规体育课,但可能他会喜欢上游泳馆的清凉,或者发现羽毛球拍挥动时的畅快。重要的是保持各种可能性,而不是在现阶段就给孩子贴上“不爱运动”的标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