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中国,美国太罕见 当地时间11月10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公开示好中国,面对主持人带偏见贴标签宣称:他们不是法国人,是中国人。 特朗普当场回怼:你觉得法国人更好吗? 放在半年前,没人敢相信美国政客会说这种话,更别说是总统特朗普了。 2025年年初特朗普刚上任那会儿,中美贸易摩擦一度闹得很凶。美方当时拿所谓芬太尼问题当借口,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中方马上采取了对等反制,双方在经贸领域的紧张气氛持续了挺长时间。 那时候的美国政府,一边喊着“竞争”的口号,一边出台各种限制措施。从把中国实体列进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到想给TikTok这类中国企业的运营设卡,一连串动作都透着强硬对抗的意思。 现在特朗普公开说这些话,和之前的政策调子形成鲜明反差,这种转变本身就说明不少问题。 更该留意的是,特朗普这番话不是随口说错的“口误”,而是美国最近对华态度转向的集中体现。就在这场专访前后,美国政界高层已经频频释放缓和信号。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表示,美中关系正走进“战略稳定”的新阶段,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得很明白,美方没打算和中国“脱钩”,希望能加强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协作。 从总统到内阁高官,这种集体性的态度转变,背后是美国没法回避的现实困境在推着走。 最突出的就是经济压力,现在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突破31万亿美元,这么大的债务规模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国内利率居高不下,通胀也一直压不下去,经济想复苏简直步步荆棘。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既是美国关键的贸易伙伴,也是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方。对美国来说,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早就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抓住的“必选项”。 特朗普显然清楚这一点,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算利益账向来直接——和中国合作能让美国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结果比对着干更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特朗普说这番话的同一天,美国白宫之前发布的两项总统行政令正式生效。这两项政令内容很明确,一项是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另一项是把对中国商品加征24%“对等关税”的暂缓期延长一年。差不多同一时间,中方也给出了积极回应。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1月5日就发了公告,决定从11月10日起,一年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同时不再对原产美国的进口鸡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等产品加征的10%关税也一并停止。 这种双向调整关税的举动,正是中美落实吉隆坡经贸磋商共识的具体行动,也给特朗普的表态提供了最扎实的事实支撑。 美国农业从业者对这一变化感受特别深。之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美国大豆、玉米这些农产品出口受了重挫,不少农场主都陷入经营困境。 中方这次取消相关农产品关税,意味着美国农场主能重新拿回中国这个大市场,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也有了保障。对特朗普来说,这部分群体的支持率,在马上要到的选举里分量可不轻。 除了农业,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工领域也离不开和中国的合作。前阵子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后,美国立刻就感到了压力。 虽然美方想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但相关领域专家说得很清楚,建一个能替代的稀土供应体系至少要一年半,这段时间里,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工生产都得靠中国的稀土出口才能正常运转。 中国庞大的市场,也是美国芯片、能源这些高利润产品的重要出口地。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坦言,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核心就是互利共赢,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打交道,得算大账、看长远。 特朗普显然听进去了这种市场逻辑,他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访时就说过,和中国合作而不是想着打压中国,能让美国变得更强、更出色。 这种态度转变,也体现在中美之前的经贸磋商里。9月14日到17日,中美双方在西班牙马德里谈过经贸问题,就用合作方式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减少投资障碍这些事,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 双方都认可,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不光对两国重要,更关系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特朗普对中美之间的积极进展很认可,他在不少场合都高度评价前不久的中美元首釜山会晤,甚至用“满分10分能打12分”来形容自己的满意程度。 这种夸张的评价背后,既有对经贸成果的肯定,也藏着对自己政策调整的政治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