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身体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我不会再回中国!”1945年被中国夫妇收养4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回到了日本,对养母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战火刚熄,东北街头一个日本小孩无人问津,四十多年后,他对养母扔下这句绝情话,一走不回头。这话背后藏着多少恩怨纠葛?是血缘拉扯,还是时代变迁的无奈? 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大地满目疮痍。日军撤退匆忙,扔下不少孤儿在街巷流浪。黑龙江宁安县一个小镇上,李秀荣夫妇看到一个四岁男孩没人管,就把他带回家,给他起名赵连栋。从那天起,这孩子就成了他们家的一员。李秀荣家穷,靠几亩地过日子,可他们咬牙供他吃穿上学,从不对外说他的来历。 那时候,很多人对日本人还有气,邻居们听说后,背后指指点点,有人甚至当面骂李秀荣夫妇是汉奸。赵连栋上学时,同学们也欺负他,说他是小鬼子。他回家哭,李秀荣就哄着,让他别往心里去。夫妇俩教他汉语,带他干农活,让他融入当地生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赵连栋长大了,娶了本地媳妇王桂兰,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大家子热热闹闹。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1972年,赵连栋开始琢磨自己的根。他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就偷偷学日语,打听当年日军的事。原来,他本名叫野板祥三,父亲是日军军官野板亮,母亲早没了。1992年,他下定决心回日本寻亲。李秀荣舍不得,可还是支持他,让女儿赵连琴陪着去哈尔滨,找老街坊证明身份,好让他顺利过关。 赵连栋到了日本,很快就联系上亲族,改回野板祥三,在东京找了份工作,生活稳当起来。开始他还寄信回来,说那边日子好过。可渐渐地,信少了,人也变了。2000年代初,李秀荣年纪大了,病倒在床,邻居帮她打越洋电话,想让儿子回来看看。电话接通,赵连栋的声音从那边传来,冷冰冰地说:“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身体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我不会再回中国!”李秀荣听着,心如刀绞,可她没多说,只是挂了电话。 这事传开,大家都替李秀荣抱不平。她养了赵连栋四十多年,吃苦受累,从没亏待过他。可他一走,就断了联系,把中国的一大家子扔下不管。王桂兰带着五个孩子,在老家拉扯大,日子过得紧巴巴。赵连栋在日本娶了新媳妇,生了孩子,过上了小康生活,再不提从前的事。 说到底,这故事反映出战争留下的伤疤。赵连栋的父亲是侵华日军,那段历史中国人记着呢。可李秀荣夫妇没计较,给了孩子一个家,这份胸怀多大啊。赵连栋选择回日本,也算个人事,可他那句话,太伤人了。我们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这么做,让人寒心。 不过,从大处看,这事也推动中日民间交流。像赵连栋这样的遗孤,总有寻根的念头。中国政府支持他们回国探亲,帮着办手续,就是为了化解历史恩怨,促进两国人民走近。2005年,李秀荣还活着,她对记者说,想活着见儿子一面。可赵连栋没来,她就这么走了,带着遗憾。 赵连栋的故事提醒我们,个人恩怨小,民族友好大。中国人向来大气,宽容待人,推动和平发展。那些遗孤回国后,很多都感激中国养父母,成了友好桥梁。赵连栋虽没做到,可他的经历也让更多人反思,怎么在历史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