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王耀武1948年被俘后送到功德林,11年后才被特赦,而他的参谋长邱维达,为何被俘

王耀武1948年被俘后送到功德林,11年后才被特赦,而他的参谋长邱维达,为何被俘后不仅没进功德林,还活到94岁高龄?   提起王耀武,不少人都熟悉,这位国军抗日名将带着74军打遍抗战全场,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身边有位跟了二十多年的参谋长,结局比他还要圆满。   这人就是邱维达,活了94岁,没进过功德林,反倒成了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员,晚年还当起了江苏省政协常委。   湖南平江出了个邱维达,早年间考进黄埔四期,和张灵甫、胡琏这些后来的名将是同班同学。   从军校出来就赶上北伐战争,跟着部队一路征战,没多久又追随叶帅参加了广州起义。   起义失败后,经黄埔同学牵线,他跑到徐州投奔了王耀武,从连长干起,这一跟就是二十多年。   王耀武对他是真器重,自己每往上走一步,总不忘把邱维达也往上提一级,这份知遇之恩,让邱维达在王耀武麾下尽心效力。   抗战打起来,邱维达的军事才能慢慢显了出来。   1943年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总司令,邱维达也从57师副师长一步跨到集团军总部参谋长的位置。   两年后王耀武当上第4方面军司令官,他又跟着升为方面军参谋长。   真正让邱维达名声大噪的是雪峰山会战,那是国军对日的最后一场大战,王耀武放心把指挥权交给他,让他既管制定作战方案,又当前敌总指挥。   邱维达没辜负这份信任,把部队调度得井井有条,一场仗打下来,歼灭日军两万八千多人,硬是把这场收官之战打得漂漂亮亮。   解放战争打响后,王耀武去山东主政,没法再直接带部队,就想着给邱维达找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把他派到整编74师当副师长,给张灵甫当副手。   两次涟水战役打下来,74师损失不小,张灵甫让邱维达回后方组建三个新兵团,负责训练新兵。   没想到这一安排反倒救了他,孟良崮战役爆发时,他正在后方抓训练,眼睁睁看着整编74师全军覆没,自己却捡回一条命。   王耀武看着老部队没了,心疼得不行,跟蒋介石申请后,就以邱维达训练的这三个新兵团为底子,重新拉起了74师,让邱维达当师长。   部队刚整训出战斗力,济南战役就打起来了,王耀武急着让74师空运过去守城,可刘峙硬是把部队扣在手里不放。   邱维达反复争取,最后只运过去七个连,即便这样,这七个连也给我军造成了不小麻烦,华野3纵第8师师长王吉文都牺牲在这场战斗里。   也多亏刘峙从中作梗,邱维达没跟着去济南,又一次躲过被俘的命运。   没过多久淮海战役爆发,整编74师已经改称74军,划归邱清泉第二兵团指挥,最后在陈官庄被我军团团围住。   邱维达看着阵地上弹尽粮绝,知道再打下去也是徒劳,干脆带着部队主动投降。   投诚后他没受半点委屈,许世友还特意留他在兵团司令部住了三天,好吃好喝招待着。   后来他没被送进功德林,反倒因为军事经验丰富,被请去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转业后留在江苏工作,后来还当上了省政协常委,1998年才去世。   邱维达这辈子,最该被记住的是抗战时期的硬骨头。   雪峰山会战作为对日作战的收官之战,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给当时的国人提振了精气神。   这场仗里,他既要搭框架制定作战方案,又要到前线亲自指挥,两万八千多日军的战果,是他用实打实的军事能力拼出来的。   从抗战初期的基层军官,一路打到方面军参谋长,他每场战役都沉在一线,把军事素养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战功,这份功绩,历史该记着。   他能有个善终,说到底是选对了路。   对比那些顽抗到最后被俘的将领,邱维达在陈官庄的选择很清醒,知道战局已定,主动投诚既减少了双方伤亡,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更重要的是,他抗战时期的功绩摆在那里,那是为国家守山河的硬功劳,这种爱国底色,让他投诚后能被认可。   再加上他投诚后不是闲着享福,而是去军事学院当教员,把自己打了半辈子仗的经验教给新一代军人,实实在在发挥了作用。   这种价值转化,让他彻底完成了从国军将领到新社会建设者的转变。   评说邱维达,最该避开非黑即白的死理。   他确实在解放战争中站错了队,但不能因此抹掉他抗战时的铁血付出;他后来投诚受优待,也不是凭空得来,而是功绩和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得出乱世中军人的忠诚与迷茫,也照得出时代对真诚悔改者的包容。   铁血守家国者有荣光,审时知进退者得新生。   邱维达的一生,藏着一个军人最好的勋章,也藏着一段历史最真实的温度。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邱维达的人生转折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信源:邱维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