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毛主席差一点被校长张干“开除”,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做法却让张干“感激涕零”。 民国四年的夏天,湖南第一师范的校园里炸了锅,30岁不到的张干刚接任学校第15任校长,还带着数学课的教案,就遇上了件棘手事。 省议会传下新规,学生每月要多交10元学杂费。 有消息说这规矩是张干提议的,学生们气不打一处来,写了传单四处散发,可字里行间净是些无关痛痒的指责,没说到点子上。 当时读二年级的毛主席看出了问题,跟同学们说清道理:咱们不是反对他做人,是反对他当校长的做法。 说着就铺开纸墨,一气呵成写了篇《驱张干宣言》,文章里把张干媚上欺下、办学无方的问题点得明明白白,字句锋利像把刀。 同学们连夜油印了上千份,贴满了长沙城的街头巷尾,这场“驱张运动”一下子就惊动了省府,连社会上都议论纷纷。 张干查到是毛主席领头,气得直拍桌子,当即要挂牌开除包括毛主席在内的17名学生。 这事多亏了杨昌济、徐特立几位老师,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硬生生把开除的决定拦了下来。 最后张干还是给了毛主席一个“记大过”处分,没过多久,他自己也卸了校长职务,收拾东西离开了一师。 这对师生的缘分,似乎就停在了这场针锋相对的冲突里。 时光一晃三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了,曾经的学生成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而张干只是个普通的教书先生,还带着一身的顾虑。 他总想着当年给毛主席记的大过,想着1945年替蒋介石发过劝毛主席赴渝谈判的电报,更想着土改时自己被划为地主的身份,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一家六口挤在长沙妙高峰中学的宿舍里,连温饱都成了问题。 毛主席听说了张干的处境,没提半句当年的“记大过”,只当他是湖南教育界的老前辈。 1950年10月,他专门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信,说张干和另一位罗元鲲先生都是一辈子教书的好人,现在年纪大了家里困难,得给他们每月发点津贴米养老。 信发出去没几天,1200斤救济米和50万元旧币就送到了张干家,收到接济的张干攥着米票,眼泪止不住地流,连夜写了封感谢信寄到北京。 没过多久,毛主席的回信也来了,信里一句“生活困难情形,极为系念”,让这位老人彻底放下了心里的石头。 1952年9月,张干接到了进京的邀请。 在中南海颐年堂的宴席上,毛主席亲自把他扶到上席,一边给几位师友夹菜敬酒,一边拉着张干聊当年在一师的旧事。 饭后毛主席陪着他们逛中南海、看电影,还用自己的稿费给每个人备了全套生活用品,从被褥到香皂牙刷,一样都没落下。 张干在日记里写:“毛主席优待我们,可谓极矣。我们对革命无所贡献,而受优待,心甚惭愧!” 第二天,毛主席又安排他们游颐和园、逛故宫,甚至特意叫了飞机,带他们从空中看长城和京津的风光。 临走前,除了100万元旧币的零用钱和新衣服,每个人还收到了一瓶鹿茸精,毛主席特意嘱咐他们保重身体。 到了1963年,张干病倒了,看病吃药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实在没办法,又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求助。 毛主席接到信就托人捎去2000元钱,还在回信里说这是“以为医药之助”,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工人月薪也就40元左右,这2000元算得上是巨款了。 晚年的张干逢人就说,毛主席真是“天高地厚”“胞与为怀”,自己这辈子都没法报答这份恩情。 毛主席从来没把张干当成“当年处分过自己的人”,而是始终认可他“一生教书未作坏事”的本质。 从1950年的救济米到1963年的医药费,从书信问候到进京款待,这份关怀是刻在骨子里对教育者的尊重。 张干的感激也不止于物质帮扶,他愧疚的是当年的冲突,感动的是领袖对普通教师的珍视,这种双向的尊重,让几十年前的矛盾早成了过眼云烟。 放在今天看,这对师生的故事藏着最朴素的道理。 人和人之间的隔阂,从来不是靠回避就能消除的,真正的格局是能抛开个人恩怨,看见对方的本质。 毛主席对张干的尊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敬畏;张干的感激,是对“尊重”最真切的回应。 这种跨越身份和恩怨的师生情,不是书本里的大道理,是能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温度。 恩怨如风过,师道映山河。 真正的伟大从不是记恨过往的得失,而是以胸怀容纳过往,以尊重温暖人心。 【评论区聊聊】从毛主席的“以德报怨”中,你看到了什么? (信源:不计前嫌,毛泽东优待处分过自己的老校长——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