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来源于反复琢磨

做心理科普这几年,发现很多人最大的内耗,全来自反复琢磨 “他是不是有恶意”—— 同事没回消息,就脑补 “是不是我得罪他了”;亲友说话语气冲,就纠结 “他是不是故意针对我”;甚至陌生人一个眼神,都能在心里演完一场 “他讨厌我” 的大戏。 之前看到一条粉丝留言特别有共鸣:家人聚会时,她觉得姑姑对自己态度差,越想越委屈,后来才知道姑姑那天牙疼得厉害,说话没控制好语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把 “别人的状态”,错当成了 “对自己的态度”。 心理学上有个 “基本归因错误”,说的就是我们总爱高估别人的 “恶意意图”,却忽略了背后的情境 —— 他可能忙到没看见消息,可能刚好心情糟糕,可能根本没多想,可我们却凭着猜测,把中性行为解读成了 “针对”。 更不值的是,揣测恶意特别消耗心力。人的注意力就像有限的 “带宽”,盯着 “他是不是讨厌我”,就没精力做真正重要的事,还会带着防御姿态待人,反而把关系推远。就像行路时遇到一块石头,研究它是不是故意挡路毫无意义,抬脚跨过去才是关键。 阿德勒的 “课题分离” 早给出了答案: 别人有没有恶意,是 “别人的课题”,你管不了也猜不透;而你的课题,是管好自己的感受、守住边界、专注自己的目标。 分享 3 个我亲测有用的小方法,帮你跳出揣测泥潭: 遇事先问 “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同事没回消息,别猜故意与否,专注做完自己的工作就好; 把 “他是不是针对我” 换成 “他现在可能有什么情况?”—— 少了自我代入,情绪会立刻平静; 不舒服就设边界:不想忍就坦诚说 “你刚才的话让我难受”,不想打交道就果断远离,不用纠结 “会不会得罪人”。 戴尔・卡耐基说:“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汗毛,却把自己的日子烧成了灰烬。” 真正的通透,不是识破多少恶意,而是看淡所有解读,把精力留给自己。 别人扔来的石头,不一定要放进心里,也能用来铺路。你才是自己世界的第一责任人,没必要为别人的行为买单。 你们有没有过 “猜恶意” 猜得内耗的经历?比如同事、亲友的某个行为,让你纠结了好久,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