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国的高考,叫做“修能考试”,对他们来说不是普通的考试,更像是一次全民动员的仪式

韩国的高考,叫做“修能考试”,对他们来说不是普通的考试,更像是一次全民动员的仪式。考试全程持续将近八个小时,内容覆盖语文、数学、英语、历史,还有一个叫“探求领域”的科目,考什么取决于你大学想读什么。所有试题都在同一天内完成,没有“明天再战”的机会。那天的紧张氛围几乎能让空气凝固,学生早上六点就出发,家长一路送到校门口,像是送战士上战场。为了不打扰考生,飞机暂停起降,地铁加派人手防迟到,政府和公司统一推迟上班时间,就连街头的喇叭声都会自动消音。全韩国仿佛按下了“静音键”,只为了让几十万考生能听得清一段英语听力。 看上去,这种全民为考生让路的举动,是社会对年轻人努力的尊重。但再仔细想想,一场考试能逼得一个国家暂停运转,这背后到底是对教育的重视,还是另一种集体焦虑? 韩国社会对“高考决定命运”的执念,可以说到了病态的程度。那些考生不是在考试,而是在参与一场被制度设定好的生存淘汰赛。考不上好大学,就意味着进入好公司的机会渺茫,工资、职位、婚姻、甚至父母的脸面都可能受到影响。你不是在测知识,而是在背负整个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标准。失败了,不只是落榜,而是被整个社会默认为“不够优秀”。这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在考试前一晚,心理咨询热线会加派人手应对紧急求助,过去也曾发生考生自杀的悲剧。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得在这一天扛下未来几十年的走向,这到底是教育,还是惩罚? 把所有筹码压在一次考试上,不是韩国独有的问题,但他们确实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有人说,这种制度下培养出的学生,纪律好、基础扎实、竞争力强。可也有人反问,这样的教育体系,是不是也在制造一批只会考试、不会生活的“考试机器”?当一个社会把“名校”这件事看得比人格、兴趣、心理健康还重要,那么这个社会到底在追求什么? 更讽刺的是,即便拼尽全力考进了名校,也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此开挂。近年来,韩国年轻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SKY大学”(首尔、延世、高丽三所顶级高校)毕业生照样面临失业、低薪、内卷,甚至出现了“考上了又怎样”的叹息。有些人花十年时间准备高考,考上了理想大学,结果发现等着自己的,是更加残酷的职场竞争。这种从娃娃抓起的焦虑,不仅没让生活变得更稳定,反而让一代年轻人被困在考试、实习、证书和面试的无尽循环里。 而家长的角色也在这场修能大战中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从小学开始,补习班、私教、竞赛、简历设计,每一步都精心安排。家长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投资一个“升学项目”。家里有没有资源、能不能请得起名师、有没有人脉,全都直接影响孩子能不能“脱颖而出”。这让教育变成了拼爹妈的游戏,阶层固化反而更加严重。你以为高考是公平竞争,实际上起跑线早就天差地别。 韩国社会曾经以“教育立国”自豪,但当教育变成全民焦虑的源头,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这个系统到底为谁服务?它真的在帮年轻人实现梦想,还是在把他们塞进一条被安排好的赛道里?当一个人的人生被八小时决定,这种制度再高效,也不一定是健康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高考至上”的思维方式,其实正在被其他国家模仿。东亚国家普遍存在“应试文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觉得“不鸡娃就落后”,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卷,补习班从学前班排起。教育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谁都不想先停下来,但谁也不知道终点在哪。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发现兴趣、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还是把所有人塞进一个标准化的模子里?当整个社会都围着一场考试转动时,我们是否也该问一句:我们到底在教什么,又在学什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