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把昌邑王刘贺从龙椅上拽下来,换了汉宣帝上台,这事儿像块石头扔进水里,在汉朝的权力池子里漾开的波纹,几十年都没消。说他开了权臣篡位的头,倒也不全对——他自己到死都没敢碰皇位,可那道“废立”的口子一旦撕开,后来的人就有了样学样的胆气。 霍光那会儿的权势,早就盖过了皇帝。汉昭帝时,他说啥是啥;昭帝一死,选谁当皇帝,全凭他一句话。昌邑王刘贺带了两百多个旧臣进京,刚想安插自己人,霍光反手就说他“不像话”,联合大臣把他废了。这操作太硬气:没有祖宗规矩可依,没有太后明确授意(那会儿的太后才十五岁,说白了是他外甥女),全靠手里的兵权和朝堂上的势力压着。 最要命的是,他给后来的权臣指了条“捷径”。以前谁想动皇帝,要么像王莽那样搞谶语装神弄鬼,要么像项羽那样直接动刀子,总归名不正言不顺。霍光不一样,他打着“为了刘家天下”的旗号,说刘贺“不配当皇帝”,硬是把废立做成了“正义之举”。这就好比给抢方向盘的人发了张“合格证”,只要你说“司机不行”,就能自己把车抢过来。 果然,没过多少年,王莽就学会了。他先当安汉公,再当假皇帝,最后逼着孺子婴禅位,每一步都打着“辅政”“为民”的旗号,跟霍光当年“废昏立明”的路数如出一辙。区别只在于,霍光停在了“辅政”,王莽走到了“篡位”。可要是没有霍光那回“成功案例”,王莽未必有那么大的胆子——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容易让后来者觉得“螃蟹能吃”。 但霍光自己确实没篡位的心思。他死后,汉宣帝亲政,虽然把霍家满门抄斩,却没否认他“安定社稷”的功劳,还把他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这说明啥?当时的人心里清楚,霍光废刘贺,更多是怕昌邑王搞乱朝政,不是想自己当皇帝。他掌权几十年,始终没碰过皇位的边,连皇帝赏赐的豪宅都不敢要,这点比后来的曹操、司马昭实在多了。 可历史不管你有没有心思,只看你做了啥。霍光用权臣的身份决定皇帝的废立,这本身就破了规矩。以前皇帝再弱,名分上也是“天之子”,没人敢公开说“你不行,下来吧”。霍光开了这个头,等于告诉天下人:只要权够大,皇帝也能换。这就像在堤坝上凿了个洞,当时看着水流不大,时间长了,迟早要溃堤。 后来东汉的董卓,学着霍光废了少帝立献帝;曹魏的司马师,废了曹芳立曹髦;南朝的权臣们,更是把“废立”当成家常便饭。每回动手,都得念叨几句“霍光故事”,好像有了这个先例,自己做的就合情合理。霍光要是泉下有知,恐怕也得挠头:我当初就是想选个靠谱的皇帝,咋就成了你们篡位的借口? 说到底,霍光的“废立”更像个潘多拉魔盒。他没想着放出魔鬼,可盒子一旦打开,魔鬼就由不得他了。权力这东西,规矩破了容易,再想立起来就难了。汉朝后来的乱,不能全怪霍光,但他那回硬气的“废立”,确实给后来的权臣们,递了一把最锋利的刀。汉朝霍光 海昏侯国刘贺墓 汉朝皇帝刘贺 汉武帝刘询 霍光家族 汉昭帝刘贺 海昏侯刘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