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万万没想到,咱们的宇航员陈冬从太空回来第一件事,不是跟家人视频报平安,而是喊出对

万万没想到,咱们的宇航员陈冬从太空回来第一件事,不是跟家人视频报平安,而是喊出对祖国的感谢,实在太戳人了! 2025年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在东风着陆场稳稳落地,刚出舱的陈冬声音沙哑却底气十足:感谢所有保驾护航的人们,感谢祖国,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这是陈冬第三次飞天。从2016年神舟十一号首征太空,到2022年神舟十四号驻留半年,再到此次203天的超长任务,这位二级航天功勋奖章获得者,用一次次坚守诠释了航天人的担当。 神舟二十号的出征本就意义非凡。2025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陈冬带领首次飞天的陈中瑞、王杰出征,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任务,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 在轨期间,他们干的全是硬活。4次出舱活动中,安装的自动脚限位器是重大创新,让后续出舱时间直接缩短40分钟,陈冬当时就调侃“以前要组装交通工具,现在开门直接上车”。 3100摄氏度的材料实验更是震撼全球。钨的熔点高达3420摄氏度,国际同类实验长期卡在2700摄氏度左右,而他们直接突破到3100摄氏度,成功熔炼钨合金,为航空发动机升级奠定基础。 遭遇空间碎片威胁时,他们临危不乱。不仅推迟归期,还利用额外时间补做实验,同时完成7套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配合舱体泄漏监测系统,让应急处置时间提升5倍,把风险降到最低。 更让人动容的是在轨交接的传承。2025年11月4日,陈冬将象征空间站值守权的钥匙交给神舟二十一号指令长张陆,六名航天员签字确认,完成了一场完美的太空接力。 返回过程也藏着细节。他们没有乘坐原船,而是换乘神舟二十一号,把定制的座椅赋形垫搬到新飞船,原本计划的五圈返回优化为三圈快速返回,全程安全高效。 地面保障同样给力。东风着陆场的10多支搜救队提前开展43次演练,升级无人机夜间照明和20套应急照明灯,实现“舱落机临人到”,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国际社会也纷纷点赞。路透社称中国持续巩固太空探索地位,CNN关注到中国与50多个国家签署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巴基斯坦航天员选拔正在推进,彰显太空外交的温度。 网友们的感动刷屏评论区。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偶像,三次飞天初心不改;也有人感慨,从发射到返回,每一步都透着硬实力,安全感拉满,这条评论点赞超120万。 在我看来,陈冬的那句感谢,既是个人心声,也是航天人的共同告白。太空探索从不是孤军奋战,400公里外的轨道上,每一次操作都有地面测控的支持,每一次突破都有国家实力的兜底。 未来,中国航天还将更精彩。嫦娥八号计划2029年发射,天问三号将开展火星取样返回,2030年前载人登月目标稳步推进,中国空间站也将成为全球太空探索的核心平台。 这种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正是中国航天不断突破的密码。陈冬和他的队友们用行动证明,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与坚守。 向中国航天人致敬,也期待未来能见证更多星辰大海的奇迹,让“太空是风筝,线在祖国手中”的安全感,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底气。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