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位时,朝堂上慢慢分成了两拨人:一拨是拿着朝廷俸禄的正经大臣,像丞相、御史大夫这些,管着行政、司法,看着排场大;另一拨是皇帝身边的小跟班,比如尚书、侍中,大多是宦官或亲信,官职不高,却能天天跟皇帝唠嗑。这后一拨人凑在一起,就成了所谓的“内朝”。要说这内朝一设,宰相是不是就成了摆设?倒也不是一下子就虚了,更像是被悄悄分了权,一步步从“大管家”变成了“执行员”。 汉初的宰相有多风光?萧何当年跟刘邦打天下,刘邦坐了龙椅,萧何当丞相,朝堂上的事几乎他说了算,连刘邦都得让他三分。到了汉武帝这儿,情况变了。他嫌宰相碍事,比如想打匈奴,宰相总说国库不够;想搞盐铁专卖,宰相又搬出“与民争利”的大道理。汉武帝烦了,干脆找身边信得过的人商量事,比如他的大舅子卫青、心腹主父偃,这些人没那么多规矩,皇帝说啥都顺着来,商量好了再扔给宰相去办。 有回宰相公孙弘想提拔个人,汉武帝表面答应,转头就让内朝的人挑了一堆毛病,最后这事儿黄了。公孙弘心里清楚,自己这个宰相,看着管着百官,其实皇帝早把主意跟内朝定好了,他不过是走个过场。后来的宰相更惨,石庆当了九年丞相,没敢反驳过皇帝一句,临终前想提个建议,还没开口就被汉武帝怼了回去:“你当好你的丞相就行,别瞎操心。” 内朝的人越来越横。有个叫严助的侍中,凭着能说会道讨汉武帝喜欢,居然敢直接驳回宰相的奏折。宰相薛泽气不过,去找汉武帝理论,汉武帝却说:“严助是帮朕参谋,最终定夺还在朕手里,你急啥?”这话听着在理,可明眼人都明白,内朝已经成了真正的决策圈,宰相那套“外朝”班子,慢慢成了执行命令的工具。 但要说宰相彻底成了虚位,也不全对。汉武帝晚年,宰相田千秋还能在太子案里说上话,帮着平反了不少冤案。只是汉初的萧何、曹参,这时候的宰相手里的实权确实少了一大截——人事任免得看内朝脸色,财政预算得听皇帝身边人的意见,连朝堂议事,都得先等内朝把调子定下来。 其实汉武帝设内朝,压根不是针对宰相,是想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汉初的宰相权力太大,皇帝有时候都拗不过,汉武帝又是个说一不二的主,哪受得了这个?内朝就像他的“私人智囊团”,跳过那些条条框框,直接跟他对接,效率是高了,可也把宰相的活儿给抢了大半。 后来到了东汉,内朝的尚书台越来越牛,宰相更是成了摆设。追根溯源,就是汉武帝开的头。他没明着撤掉宰相,却用一群“自己人”架空了这个职位,让宰相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慢慢变成了朝堂上的“吉祥物”——看着有那么个位置,其实说了不算。 这事儿也透着个理:权力这东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皇帝想多拿点,就得从大臣手里匀点;明着抢容易闹乱子,暗着分却能悄无声息。汉武帝这手“内朝”,说白了就是用软办法夺权,表面上啥都没改,底下的规矩早换了——宰相的虚位化,就从这时候,一点点埋下了根。秦朝宫廷斗争 汉武帝朝 汉朝诸候王 西汉社会复杂性 汉朝谋权 汉朝老臣 西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