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汉文帝刘恒刚坐上龙椅时,朝堂上到处是窟窿。前有吕后乱政,刘家宗室被砍得七零八落;

汉文帝刘恒刚坐上龙椅时,朝堂上到处是窟窿。前有吕后乱政,刘家宗室被砍得七零八落;后有陈平、周勃这些老臣手握兵权,说话比皇帝还硬气。他搞“无为而治”,说好听是高明,说实在的,更像没辙时的权宜之计——手里没多少牌,只能顺着局势走。 那会儿国家穷得叮当响,刘邦当年打仗欠的债还没还清,大臣们穿的官服都打补丁,连皇帝想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都凑不齐。刘恒刚登基,有大臣建议修个像样的宫殿,他摆摆手:“老百姓还在饿肚子,修宫殿的钱不如拿去赈灾。”不是他不爱排场,是真没钱——国库空得能跑老鼠,强行折腾只会逼反百姓。 对功臣他也只能忍着。周勃是平定诸吕的大功臣,上朝时总是一副“我救了刘家天下”的架势,刘恒见了他都得站起来打招呼。有回周勃被人告谋反,抓进大牢,刘恒心里清楚是诬告,可还是让狱卒“好好伺候”,等风头过了才放出来,恢复爵位。有人说他软弱,可他心里明白:周勃手里有老部下,真逼急了,刚稳住的江山可能又要乱。 对诸侯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吴王刘濞称病不朝,按律该治罪,刘恒反而送他一根拐杖,说“老王爷年纪大了,不用来京城了”。不是他纵容,是汉初的诸侯王个个手握兵权,像刘濞这样的,封地比朝廷直管的郡县还大,真要撕破脸,又是一场七国之乱(后来汉景帝时期果然爆发)。刘恒只能用软办法,默许他们铸钱、煮盐,换个暂时的安稳。 但这“无为”里,藏着他的小心思。他不折腾百姓,让农民休养生息,十五税一不够,又改成三十税一,还时不时免除徭役。老百姓有了余粮,家里的烟囱冒烟了,自然念皇帝的好。他对匈奴也不硬刚,匈奴来抢了,就派兵把人赶跑,不主动追击,更不轻易开战——不是怕打仗,是知道打不起,不如省下军费搞生产。 老臣们慢慢发现,这皇帝看着软,其实心里门儿清。周勃后来主动交了兵权,说“老臣该退休了”;陈平去世前,推荐的接班人全是刘恒看得上的实干派。等刘恒在位十几年后,国库渐渐有了余粮,粮仓里的谷子堆得放不下,铜钱串子烂在库房里,连穿钱的绳子都朽了。这时候再看他的“无为”,倒真像盘大棋——不硬碰硬,却悄悄把权力攥回手里。 有回他想杀一个叫张释之的法官,就因为这人拦着不让他随便判人死罪。张释之说:“法是天子和百姓共有的,您想改就改,老百姓还信啥?”刘恒愣了愣,居然没发火,还夸他说得对。这不是妥协,是他明白:刚经历过秦末暴政,老百姓最恨的就是乱法,守住“法”,才能守住民心。 到了晚年,有人劝他封禅泰山,彰显功绩,他骂回去:“我德行不够,别瞎折腾。”不是不想留名,是他知道,汉初的底子太薄,任何一点虚耗都可能引发动荡。他临终前下旨,不许厚葬,陪葬品不许用金银,只许用瓦器——这哪是无奈,分明是看透了:国家的根基在百姓,不在皇帝的排场里。 后来汉武帝能打匈奴、通西域,靠的全是文帝、景帝攒下的家底。有人说文帝的“无为”是因为懦弱,可换个角度看:当手里没实力、身边全是虎狼时,不折腾、不硬来,顺着局势一点点攒力量,何尝不是一种高明?就像老农民种地,春天不乱动土,耐心等着种子发芽,到了秋天才有收成。 说到底,汉文帝的“无为”,是没办法时的办法,也是最稳妥的办法。他没像秦始皇那样硬拼硬干,也没像吕后那样滥杀无辜,就凭着“不折腾”三个字,让汉朝从废墟里站了起来。这告诉我们:有时候,能忍住不伸手,比到处瞎指挥,更需要智慧。汉朝文帝刘恒 刘恒大汉 汉位之争 汉后帝刘弘 刘恒德 刘恒语录 汉朝骨鲠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