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枢纽经济是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突破口,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江苏宿迁位于苏北腹地、长三角北翼,交通基础条件薄弱,针对这一短板,该市积极融入江苏省“一枢纽”建设,以“水运宿迁”建设牵引,持续织密港航交通干线网络,打通区域联通堵点,在苏北腹地崛起为联动长三角、辐射淮海经济区的枢纽型节点城市。
“水运成本相当于铁路的1/3,公路的1/7,不仅能降本增效,而且更加绿色。”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市地方铁路办主任张大江说。
宿迁位于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中段,是“运河航运枢纽”,坐拥水域面积233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水运优势得天独厚。去年,宿迁启动“水运宿迁”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投资517.94亿元,实施65个水运项目,重点推进宿连航道全线贯通等工程,全力构建“东部出海、区域成网、县市达标、内畅外联”的水运发展新格局。
宿连航道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两纵五横”主骨架的最北“一横”,西起京杭大运河陆运河节点,东至古泊河与盐河交汇口,全线124.2公里(宿迁段102.2公里)。目前,宿连航道一期工程(58.5公里)已经完工,二期工程预计今年11月底交工通航,届时1000吨级船舶可从京杭大运河直抵连云港港,将形成宿迁-连云港-淮河入海水道的二级环状航道网,进一步优化苏北港航物流服务网络。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早在2013年,宿迁就启动建设宿迁港中心港区,打通对外通道,经过十多年建设,已形成以中心港区为引领,泗阳港区、泗洪港区、沭阳港区“三翼共振”的格局,构建起现代化港口集群。
近年来,宿迁持续加密集装箱航线布局,目前已开通至上海港、太仓港、南京港、连云港港等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每周航次超50个,货物贸易触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个港口,其中2条集装箱航线被省交通运输厅选为“内河集装箱运输精品航线典型案例”。2024年,宿迁港中心港区集装箱吞吐量27.39万标箱,同比增长24.38%,为全市生产企业节约超4.7亿元的物流成本。
“数字化对现代港口越来越显其重要性。”宿迁市港口集团副总经理吴胜坤说。近年来,宿迁港中心港区加快建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通过自动化设备与智能管理系统深度融合,实现装卸作业计划的动态优化,提升码头装卸效率,加快货物周转速率。
2024年1月,自主研发的“宿港通”2.0平台正式上线投用。该平台利用OCR识别技术和船舶定位接口,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幅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去年以来,实现报港接待时间减少50%,车辆过闸时间减少70%,生产效率提高15%。
为进一步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宿迁港通过“航道网+航线网”双轮驱动,探索“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深入推进宿迁枢纽港与徐州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四港联动”。其中,与连云港港签订海河联运作业区投资建设运营合作协议,计划在连云港徐圩港区建设2个15万吨级海港泊位和2000吨级内河综合性码头泊位,项目建成后将打通苏鲁豫皖向东出海通道,将“出海口”搬到了腹地企业“家门口”。
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是实现铁路进港、多式联运的“最后一公里”。该专用线连接宿迁港口站和宿淮铁路洋河站,全长6.3公里,设计货运能力200万吨/年,目前项目建设已完成,投入运营后将无缝衔接中欧班列,成为融入“一带一路”的对外通道。
未来,宿迁将持续深化“一枢纽”建设实践,在苏北振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以枢纽建设推动经济转型,书写以枢纽兴产业、以产业强城市的崭新篇章。(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