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汉朝刚立国那会儿,刘邦坐在龙椅上犯愁:到底要不要恢复分封诸侯的“封建制”?手下大

汉朝刚立国那会儿,刘邦坐在龙椅上犯愁:到底要不要恢复分封诸侯的“封建制”?手下大臣吵成一团,主张恢复的拍着胸脯说“同姓子弟守四方,天下才能稳”,反对的急得跳脚“周朝就是因为分封才乱的,不能重蹈覆辙”。这争论,像根刺扎在汉朝心头,几十年都没拔出来。 刘邦最后还是拍了板:搞“郡国并行”,既设郡县归朝廷管,又封同姓子弟当王。他觉得自家兄弟子侄总比外人靠谱,把刘姓王爷撒到各地,手里有兵有地盘,既能防着异姓王造反,又能帮朝廷镇场子。可他没算到,这些王爷翅膀硬了,比外人还难缠。 第一个闹事的是吴王刘濞。他爹是刘邦二哥,封在吴地,靠着煮盐、铸钱富得流油。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跟太子(后来的汉景帝)下棋起冲突,被太子失手打死。刘濞从此称病不朝,暗地里招兵买马。汉景帝上台想削藩,刘濞立马联合其他六个王爷起兵,喊着“清君侧”,把半个天下搅得鸡飞狗跳。这“七国之乱”打了三个月,朝廷损兵折将,最后靠周亚夫硬拼才平定,可汉朝的元气已经伤了。 其实早有人看出不对劲。贾谊在《治安策》里说,那些王爷就像胳膊上的毒疮,不趁早治,迟早要烂到骨头里。他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大王国拆成小王国,让他们没能力造反。汉文帝觉得有道理,可没敢大动干戈。到了汉武帝,用主父偃的“推恩令”,让王爷们把封地分给所有儿子,一代一代分下去,大王国慢慢变成小侯国,再也掀不起风浪。 可恢复封建制的念想,总有人惦记。汉光武帝刘秀复国后,又封了一批同姓王,虽然权力没汉初那么大,可照样惹麻烦。济南王刘康私藏兵器、招揽宾客,汉明帝查出来,削了他五县封地才安分。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成了傀儡,袁绍还劝曹操“恢复封建,拱卫皇室”,曹操冷笑一声:“恢复了,你是不是想当第二个吴王刘濞?” 说到底,封建制在汉朝的死活,全看权力的天平往哪偏。刘邦搞分封,是因为刚打完天下,朝廷实力弱,得靠亲戚帮忙看场子;等朝廷手里有了兵、有了钱,王爷们就成了累赘。就像农家养狗,刚开始怕狼来,养条狗护院,等狗长大了龇牙咧嘴,就得拴上链子,不然会咬主人。 那些主张恢复封建制的,总说“骨肉亲情能保江山”,可历史早就说透了:在权力面前,亲情薄得像层纸。吴王刘濞跟汉景帝是堂兄弟,照样兵戎相见;淮南王刘安是汉武帝的叔叔,还想谋反当皇帝。反倒是郡县制下的郡守、县令,拿着朝廷俸禄,听朝廷号令,虽然少了点“亲情”,却比王爷们靠谱得多。 汉武帝之后,封建制名存实亡,王爷们成了只拿俸禄的闲人,朝廷总算睡了安稳觉。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又有人怀念起分封的好,说“要是有强力王爷在,何至于让董卓、曹操乱来”。这就像丢了钱包的人,总觉得当初把钱藏在枕头底下就好了,忘了枕头底下也曾被偷过。 其实啊,治国就像搭房子,封建制是用木头搭的,看着结实,时间长了会朽;郡县制是用砖石砌的,看着死板,却经得住风雨。汉朝折腾了几十年才明白,与其靠亲戚帮忙,不如把规矩立好,让朝廷的政令能通到每个角落。毕竟,能保江山的从来不是血缘,是民心,是章法。西楚霸王刘邦 刘邦法则 汉朝兴衰史 周天子分封制 吕后专政 汉朝发展史 帝位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