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说,美国人是被打服了,这场战争是中国崛起之战。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那句“中国不出兵,美国不会打进中国”听起来理直气壮,但只要把年代往回拨一点,随便翻翻当年的事实,就知道这句话根本站不住脚。 更讽刺的是,日本人轻飘飘一句话,美国人却老老实实写了三千多本书来复盘这场战争,等于用纸写出了另一句潜台词——他们是被志愿军真打服了。 当时的局面有多紧?不是“可能有危险”,不是“未来会有威胁”,而是危险已经站在门口敲门了。 美军侦察机一天到晚钻进东北领空侦查,炸弹直接落在丹东,鸭绿江边上老百姓躲进地窖都来不及;地面部队一路往北推,地图上距离中国只剩几十公里。 更夸张的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已经堵在台湾海峡,看样子是想把中国东边和北边一起卡死,美军高层讲话更直白,几乎就是明晃晃的“朝鲜之后轮到中国”。 这种情况下,说什么“不出兵就平安无事”,那不叫判断,那叫掩耳盗铃。 新中国刚立国最怕的就是被动挨打,东北是当时唯一像样的工业基地,如果让美军贴着鸭绿江站住脚,那不是威胁,是致命。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出兵?不是为了谁的面子,不是为了显示“道义”,而是因为国家命根子被踩住了。 你不动,他们就会继续压;你一动,他们才知道界线在哪。 可真正让世界看懂中国的,不是“为什么出兵”,而是“怎么打的”。 那时志愿军的装备,说难听点就是家底薄得能透光:鞋是胶底的,衣服是单薄的,武器是“万国牌”的;补给靠人背,行军靠夜里摸,能吃上一顿热饭算运气。 而对面呢?坦克一长串,飞机压着天空,火炮密得像不要钱一样。 实力差距不是一点,是天和地的差距。 按道理讲,志愿军应该被压着打,可战场上发生的是反过来的剧情。 美军依赖火力,可志愿军偏偏能贴着地皮隐蔽到让飞机看不见、炮火打不着;美军想靠快速推进把战线推到鸭绿江,可志愿军夜里像水一样往前涌,白天缩进地形里让火力失效;美军指挥官制定的计划被一次次打断,战局从“一路推进”变成了“被迫停下”。 美军懵了,愣是搞不懂为什么一个刚建国、装备简陋的国家,能在严寒、饥饿、弹药不足下,把他们这些全世界最强火力的部队拉住不放。 志愿军靠的不是装备,而是意志、速度、隐蔽性,还有那种“我可以冻死,但绝不退一步”的狠劲。 美国士兵在回忆里说,志愿军常常在黑夜里无声无息地贴近,等信号一亮,号声一吹,整个山谷都震起来,美国哨兵形容那叫“魂飞魄散”。 美国将军写得更狠:从没见过这样打仗的军队。 这不是吹,是他们被打怕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写三千多本书,那不是学术兴趣,是巨大震动,美国人写这些书有几层意思,第一层,他们被震住了,志愿军的机动性、夜战能力、隐蔽能力,完全颠覆了他们对“弱国军队”的认知。 第二层,他们被打疼了,原本计划节节推进的部队被硬拦在三八线前,想进不敢进,想退退不了。 第三层,他们被迫重新画世界地图,从此以后,美国在亚洲的军事行动都绕着中国的边界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空军的飞行路线特意把中国边界留出几十公里,就是怕“第二次志愿军”。 最后,他们承认了一个事实:新中国不是旧中国,这个国家的军队在关键时刻能把世界第一强国打到停下来。 这就是“打服了”的真正含义。 反过来看日本那句话为什么站不住脚,日本战后长期影子跟着美国,习惯站在旁边看热闹,却看不见真正的压力。 他们不了解当时美军对中国的压迫程度,不懂新中国“绝不能再被欺负”的决心,也搞不清美军在朝鲜半岛那种推进速度背后的战略野心,所以才会说出“不会打进来”这种完全背离现实的话。 而美国人三千本书说得明明白白:中国这一战,把自己从“任人欺负的旧中国”打成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新中国”。 这一战换回来的不是地盘,而是未来几十年的战略安全,是国际地位,是民族自信。 简单讲,日本人讲的是“如果”,美国人写的是“结果”,日本人说“不打”,美国人说“我们确实被打服了”。 抗美援朝是中国真正站起来的一战,是把百年屈辱扔进垃圾堆的一战,是让世界不敢再踩中国红线的一战。 三千本书不是美国替自己找台阶,而是给志愿军的实力盖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