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

“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跑来的?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事情闹大,就是因为那一句吓人话——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   一个乌克兰女子拿着手机这么一吐槽,中国网友当场炸锅,“滚回自己的国家”刷屏,还有人反问得更直接:我们又不是难民接收大户,她怎么来的?   别小看这段几十秒的视频,它不是一个外国人抱怨生活,而是两套价值观正面撞车。   先弄清楚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她到底算不算难民?   在德国,她属于那种走临时保护通道的乌克兰逃离者。   那段时间欧洲对乌克兰难民几乎是“绿灯全开”,她不用申请庇护、不用面试、不用排队,直接住进免费的收容所,每月领四五百欧元补助,医疗、取暖全有人兜着,她的身份就在那套欧洲体系里被当成“需要帮助的人”。   但她来中国的时候拿的是什么?旅游签证。   旅游签证意味着啥?就是临时来看看、玩玩、住酒店花钱的身份,不允许工作,不具备任何福利资格,全国都一样,不可能给她开后门。   换句话说,在德国她是“被特别照顾的人”,到了中国她就只是“普通外国游客”。   她却把两种身份混在一起,以为“我难民过来的”这一句能自动覆盖所有国家,这是她第一层误解。   那她为什么会以为“世界都该养着她”?这就得从她在德国那段“软绵绵”的生活说起。   刚逃到德国时,她确实被救了一把,收容所虽然不豪华,但温暖、有热水、有床、有补助。   她试过找工作,可语言不通、学历不被认可,再加上德国的审核程序很折腾,几次失败后,她慢慢发现:身边的乌克兰难民大部分都靠补助生活,没人骂,也没人逼,只要不闹事,一个月可以躺着把补助领到卡里。   她就在这种氛围里被“养”出了习惯。   时间一长,她也觉得这是合理的,甚至觉得这是基本待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坚定的认知——世界所有国家都有义务让她“过得起码不比以前差”。   然而,德国的福利不是天上掉的,2024 年,德国光给乌难民花的钱就几十亿欧元,财政吃不消,纳税人怨声四起,政府没办法,只能砍补助、查资格、逼就业。   她一听要上班、要培训、要考试,立马就慌了,她不想改变生活方式,索性跑到一个她以为“更容易躺平”的地方——中国。   她对中国的想象,几乎基于错误期待:安全、便宜、发展快,也许还能像德国一样提供某种“难民待遇”。   但落地之后,她才知道自己想多了,中国的逻辑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你想生活,就自己想办法工作赚钱,低保是给中国自己困难群众的;外籍人士想留在中国,要么靠工作签,要么靠留学,要么靠特殊贡献,没有任何“不劳而获”的项目。   中国从来不是“发钱国家”,更不会按国籍优先给福利,她这一套“德国体验包”在这里根本装不进来。   她尝试找工作,可现实又给了她一闷棍,餐馆愿意收她,一个月给四千,包吃住,但工作强度一上来,她三天就投降了,嫌累;超市不收她,语言是硬伤;做俄语助教她嫌工资低,她不是不能干,是不愿干,因为她心里的标尺永远是“德国那份钱”。   等到她意识到自己一分钱都不会自动到账时,她急了,于是拍了那段吐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   她是真心不理解,甚至觉得这是中国的“不公平”。   可这句话放在中国,就好比往火堆里倒油,中国网友不满的不是她穷,而是她理直气壮的“别人应该养我”。   在中国,年轻人挤地铁上班、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工厂工人十二小时班都是常态,谁不是靠自己吃饭?   你一个外国游客,张嘴就要福利,谁能忍?   网友怼她不是情绪,而是底线:在这个国家,没有谁可以不工作就获得收入,你要留下来可以,但要靠劳动融入,而不是等着国家给你发钱。   而她拿的是旅游签证,连合法打工资格都没有,根本谈不上享受任何保障。   其实,事情的根源不在她一个人身上,而是欧洲那套“短期高福利救助”模式培养出的依赖心理和错觉,一旦形成“别人有义务养我”的观念,就很难再接受劳动。   而中国的价值观恰好反过来:同情你战乱,但不认同你不工作;可以帮你渡难关,但不会帮你放弃劳动;尊重你,但不会替你承担生活全部成本。   她想把德国的逻辑带到中国,却忘了:制度不同,规则不同,生活方式当然不同。   最终她扛不住现实压力、签证压力、舆论压力,只能离开中国,重新回到欧洲继续寻找能让她“躺着”的地方。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让人再次看到一个简单又重要的事实——世界上只有救急的钱,没有长期让你躺的国家,想生活,请靠自己的双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