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太湖最近的变化比想象中更令人惊喜   水深只有1.89米,淤泥厚达2.3米,水量

太湖最近的变化比想象中更令人惊喜   水深只有1.89米,淤泥厚达2.3米,水量也不到50亿立方米,面对这些“沉寂”,我们很难不觉得“有点败退”。   2024年太湖水质被专家形容为“30年来最干净的一年”,全年平均水质达到Ⅲ类,首次迈入“良好湖泊”行列。这个数据可不是随便说说,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流域管理局联合监测,用206个监测断面、97.6%的优Ⅲ类水质比例实打实堆出来的。   最直观的变化是,往年夏天太湖西岸40公里岸线,蓝藻打捞船忙得连轴转,今年同期打捞量同比下降了62%,连环保部门的监控大屏都清闲了不少。   先说清淤,过去挖上来的淤泥没地方去,堆在岸边二次污染,现在有了“太湖之光”清淤船这个“移动工厂”。这艘长130米、宽60米的巨无霸,作业面积相当于17个标准篮球场,粗壮的管道深入湖底,像吸面条一样把淤泥吸上来,经过筛分、脱水、压滤,两小时就能压制成规整的泥饼。   去年在无锡梅梁湖水域,这艘船日处理量达到8000立方米,相当于每天挖掉三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   更绝的是,清出来的泥饼没浪费——堆在湖边种香蒲、睡莲,成了候鸟栖息的“天然驿站”;加工成路基材料、生态砖,铺在太湖隧道和新农村道路上,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2024年梅雨季,水利部门在水位涨到3.6米时就提前排水,比往年多蓄了4亿立方米清水。出梅后遇上干旱,立刻启动“引江济太”工程,每天从长江引400万到700万立方米活水,通过望虞河注入太湖。   这种动态调水让湖水循环加速,污染物得到有效稀释。无锡鼋头渚景区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湖心小岛上的野生鸳鸯多了,红嘴鸥成群结队盘旋,这些都是水质改善的“活指标”。   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在沿湖输电铁塔上装了高清摄像头,结合电力大数据和AI算法,构建了蓝藻监测智能系统。   技术人员分析超过12万张标注图像,训练出识别准确率超96%的AI模型,不管是晴天、阴天,还是蓝藻暴发的不同阶段,系统都能精准判断藻情。   现在太湖西岸40公里岸线,98%的水域都纳入这张“电力防控网”,监测结果实时共享给生态环境部门,治藻效率比过去提升了至少一倍。   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所有化工企业全部清零,苏锡常三市砍掉10家化工园区定位,粗钢产量削减461.9万吨。取而代之的是环太湖科创圈,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累计建成24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00家绿色工厂。   无锡滨湖区的科创园里,以前冒黑烟的工厂变成了生物医药、新能源企业的研发中心,连空气里都飘着咖啡香。   这些变化,老百姓感受最深。无锡鼋头渚景区去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370万人次,春日樱花纷飞,夏季荷香四溢,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红嘴鸥,朋友圈里全是“太湖蓝”的九宫格。沿湖的农民也没落下,宜兴很多村庄搞起“秸秆处理+生态养殖”模式,尾水净化后回流农田,既省钱又环保。用当地村民的话说:“现在空气里没有腥臭味,晚上能开窗睡觉了,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   专家说,太湖平均水深不到2米,风浪一搅动底泥,磷浓度就容易反弹;流域内206个监测断面,还有2.4%没达到优Ⅲ类标准;每年入湖的氮磷负荷,仍有相当部分来自农业面源污染。   但好在方向对了——2024年江苏出台新一轮财政奖补机制,对涉磷企业整治、农村污水治理、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等7个方面给真金白银的支持;无锡计划用8年时间清淤3456万立方米,相当于给太湖“减负”1.3亿立方米。   站在太湖边看现在,水面波光粼粼,白帆点点,远处是连片的湿地公园和科创园区。这片曾经被淤泥和蓝藻困住的浅水湖,如今正用一湖清水告诉所有人: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实了,生态和经济从来不是二选一。就像无锡水利局副局长说的:“治太没有终点,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