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衰落的速度,可能比我们大家预想的来得更快。悲剧的是,习惯了养尊处优的西欧人无法承受这种下行带来的福利下降和收入下降。当下降达到20%的临界点时,一切都会走向失控。 德国人以前冬天暖气开得穿短袖,现在裹着三层毛衣还哆嗦,工厂因为没天然气直接停摆,巴斯夫这种化工巨头都往中国跑。 法国人更绝,马克龙天天喊着战略自主,结果核电设施老化得跟古董似的,冬天电不够用,老百姓排队买柴火取暖。 讽刺的是,法国想建新核电站却没钱没技术,招标半天连个靠谱的承建商都说找不到,只能眼睁睁 看着电价跟着德国往上涨。 英国脱欧后的日子更是一地鸡毛,本想摆脱欧盟束缚潇洒走一回,结果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能源价格涨得比火箭还猛,酒吧业首当其冲,苏格兰的酿酒狗连锁直接关了6家店,贝宾顿市的“玫瑰与王冠”酒馆电费从每千瓦时15英镑飙到97.05英镑,涨幅547%,一年账单要49万人民币,老板只能在推特上哭着求政府救市。 老百姓的日子更难熬,2024年10月起家庭能源账单上限涨到3549英镑,比两年前翻了近一倍,超市里鸡蛋限购每人两盒,加油站排起的长队能绕街区两圈,以前随手买的牛奶面包都涨了价,通胀最高时突破10%,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现在连基本民生都快兜不住了。 最致命的是制造业这根支柱垮了,以前德国机床、法国飞机都是拿得出手的硬通货,现在却成了缩水的招牌。 2024年10月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多工位组合机床就只有1台,要知道五年前单月最少也能进十几台,不是中国不买了,是德国工厂自己产能跟不上,能源成本太高,连精度调试都舍不得开足马力。 大众汽车更直接,把ID.4的生产线搬到了美国田纳西州,每月能产7000辆,比从德国进口时的供应量翻了三四倍,欧洲的工厂反倒成了备用选项。 整个欧元区的制造业PMI连续8个月在50%的荣枯线以下,2025年10月才勉强到4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年经济增速只有1.2%,这哪里是增长,简直是在原地踏步。 这些问题早不是一天两天了,欧洲精英们早就把制造业的根刨得差不多了,一门心思搞金融和服务业,觉得靠耍笔杆子就能赚钱,结果能源一涨价,才发现没有实体产业根本站不住脚。 福利体系的崩塌更是雪上加霜,欧洲各国早就被福利陷阱套牢,德国去年的福利支出高达1.3万亿欧元,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的社会保障费用大幅增长,再加上高昂的能源成本,直接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 德国公共债务总额约为2.51万亿欧元,占GDP的比例约为60%,预测到2030年将达到74%;法国公共债务已达3.345万亿欧元,相当于GDP的114%; 英国公共债务总额约为2.9万亿英镑,占GDP的96.3%,而历史经验表明,政府公共债务达到GDP的60%就可能失控引发危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早就突破了这个红线。 支撑欧洲养老金、医疗保健等福利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再可持续,过去20年美国生产率的增速是欧元区的两倍,美国每小时产出增长了1/4以上,而欧元区还不到13%,经济增长乏力却要维持高福利,只能靠举债度日,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注定无法长久。 关键是欧洲人的实际收入正在快速下滑,叠加通胀因素,不少国家的实际收入已经下降了15%左右,离你说的20%临界点越来越近,习惯了高福利、高收入的欧洲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落差,抗议游行此起彼伏,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政府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说到底,欧洲的衰落根本不是偶然,而是自身傲慢和短视的必然结果,精英们沉迷于过去的荣光,一边搞意识形态对抗,一边维持不切实际的高福利,却忘了制造业才是经济的根基,能源安全才是发展的前提。 俄乌冲突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就算没有这场冲突,能源依赖、产业空心化、福利陷阱这些深层次问题也会慢慢爆发。 现在的欧洲就像一艘失去动力的巨轮,只能顺着下坡路快速滑落,五年内就能看到更明显的分化。 当收入和福利的下滑突破20%的临界点,社会秩序的失控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到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发现,真正拖垮欧洲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