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单赚了6000万。”2009年,一名身负千万债务的广东小伙,几次寻死不成,绝

“一单赚了6000万。”2009年,一名身负千万债务的广东小伙,几次寻死不成,绝望中返乡,没想到一只小鸟改变了他的命运。   2015 年广东某生态公司会议室,陈益武签下 6000 万合同,手微微发颤。   他看着合同上的金额,突然想起 2008 年躲债时,在桥洞冻得整夜没合眼的日子。   这单生意,不仅还清千万债务,更改写了他从 “失败者” 到 “行业传奇” 的人生。   1980 年,陈益武出生在广东江门新会的普通农家,从小就爱折腾。   初中毕业后没读高中,跟着村里的师傅学修摩托车,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   20 岁时,他凑钱开了家摩托车维修店,凭着肯吃苦、手艺好,生意渐渐红火。   “那时就想多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他说,后来又陆续开了两家分店。   2005 年,他瞅准实业风口,转型做摩托车配件生产,很快攒下第一桶金。   2007 年,陈益武的配件厂规模扩大,他却犯了 “急功近利” 的错。   为了抢占市场,他盲目贷款扩产,还接了远超产能的订单,想 “一步到位”。   没料到年底行业遇冷,配件价格暴跌,订单突然取消,工厂资金链瞬间断裂。   供应商上门催债,银行逼还款,他一夜之间背上千万债务,工厂也被查封。   “从云端摔进泥里,连家门都不敢回,怕债主找到爸妈。” 他回忆道。   2008 年冬天,陈益武躲在外地桥洞,连一碗热汤都喝不起。   他试过找工作,可债主四处找他,没哪家公司敢录用;想回家,又怕连累家人。   有次站在高楼顶,风刮得脸生疼,他差点跳下去,却被路过的朋友死死拽住。   “朋友骂我‘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这句话点醒了我。” 他说,2009 年初回了乡。   刚到家时,他整天躲在房间,不敢出门,连邻居的问候都觉得是 “同情”。   2009 年 3 月,陈益武在村口撞见邻村大叔卖观赏鸟,才算 “活” 过来。   大叔说 “好鸟一对卖上千,还常缺货”,他盯着鸟笼,突然有了 “试试养鸟” 的念头。   可没本钱,他只能厚着脸皮找亲戚借,甚至借了月息 3 分的高利贷,凑了 5 万块。   第一次进鸟苗,他没经验,买回来的幼鸟半个月死了大半,赔了 2 万多。   “当时真想放弃,可一想到高利贷要还,只能咬牙撑着。” 他说,开始疯狂查资料。   2009 年夏天,陈益武把旧屋改成简易繁育棚,睡在棚里盯孵化。   他记录每只鸟的饮食、温度、湿度,甚至给鸟做 “基因档案”,避免近亲繁殖。   有次为了攻克鹦鹉孵化难题,他连续一周只睡 3 小时,终于让孵化率从 50% 升到 90%。   年底时,他卖出第一批自己繁育的鹦鹉,赚了 3 万多,虽然不多,却让他看到希望。   “那笔钱我没敢花,全用来还高利贷,还剩的钱又买了新的种鸟。” 他说。   2012 年,陈益武的繁育棚扩大成基地,还注册了公司,主打稀有观赏鸟。   他攻克了几种稀有鹦鹉的繁育技术,每只鸟都有合规手续,成了市场 “香饽饽”。   主题公园、生态园主动找他采购,甚至有富豪专门上门,花几十万买一只鸟。   “别人卖鸟是‘一锤子买卖’,我还提供养护指导,客户都愿意找我。” 他说。   这一年,他还清了所有高利贷,只剩部分亲戚的债务,压力小了不少。   2015 年,国内某大型生态旅游项目找他合作,让他彻底翻身。   对方需要大批量、品类全的珍稀鸟做景观,找了全国,只有他能满足需求。   “不仅要提供鸟,还要设计运输方案、后期养护计划,这是‘整套服务’。” 他说。   这一单赚了 6000 万,他还清所有债务,还把基地扩大三倍,带动村里几十人就业。   消息传开,他成了 “传奇”,有人问他 “运气怎么这么好”,他说 “是被逼出来的”。   2020 年,陈益武的基地不仅养鸟,还加了研学项目,教年轻人养鸟技术。   他常说 “绝境里别放弃,机会可能藏在小事里”,还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   根据行业数据,2023 年异宠市场增速超 20%,他的基地年营收也突破亿元。   现在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绝望的负债者,而是行业里的 “领路人”。   夕阳下,他在基地喂鸟,看着蹦跳的鹦鹉,眼里满是平静:“活着,就有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评论列表

灰叶
灰叶 2
2025-11-14 14:52
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