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琉球继续接触中国,日本政界很紧张,担心琉球独立,西太平洋不保 2025 年,琉

琉球继续接触中国,日本政界很紧张,担心琉球独立,西太平洋不保 2025 年,琉球的地方选举成了整个东亚都在盯着的大新闻。选举还没开始,气氛已经紧张得像拉满的弦。 琉球本地政治力量频频和中国互动,独立呼声在岛上越喊越高,日本政界看得心惊胆战,生怕自家 “后院” 起火,连西太平洋的安全格局都跟着晃了一下。选举背后,不只是投票箱的事,更是历史、现实、民心的大碰撞。 日本对琉球的紧张心理,其实不是无的放矢。回头看看历史,日本对琉球的管控在法理上一直有点站不住脚。 二战结束后,《波茨坦公告》明确划定了日本的主权范围,琉球本来就不在里面。 1971 年,美日之间搞了个 “归还协定”,把琉球 “还” 给日本,可这事既没走联合国托管程序,也没征求过岛上老百姓的意见,程序上就像没盖章的合同,怎么看都不太牢靠。 琉球民间不少团体持续通过民间抗议、提交相关报告等方式主张诉求。这些年新华社一再提醒,琉球问题的历史账本还没翻完,国际法的麻烦始终悬在那里。 说到现实,日本政府头痛的还不仅仅是法理,现实生活里的麻烦更多。琉球占日本国土不到 0.6%,却要承受全国七成以上的美军基地。 噪音、污染不说,普天间基地周围的居民年年投诉,琉球政府的环境报告里,噪音超标早就成了家常便饭。 自 1972 年 “归还” 以来,美军相关的刑事案件加起来已经超过六千起,这些数字日本政府嘴上不说,心里明白:合法性和民心都在慢慢流失,琉球的 “归属感” 眼看就要被磨没了。 不过,外部的压力只是一面镜子,琉球内部的变化才是真正让日本坐立难安的原因。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琉球大学 2023 年民调显示,18 到 29 岁的年轻人里,43% 自称 “琉球人”,该比例较 2018 年跳升 12 个百分点。 支持独立或者大自治的呼声持续高涨,相关倾向比例较十年前有显著提升。这种潮水般的变化,日本中央政府谁看了都得冒汗。 选举年,像 “嘉利吉俱乐部” 这样的本地老牌政治团体,主打一个 “摆脱美日军事控制”,口号接地气又扎心,把独立议题推到主流。 该团体前身为 1970 年成立的琉球独立党,2008 年正式更名后持续推动相关诉求。外面媒体分析说,本土政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老的政治格局已经搅浑了水。 琉球和中国的接触,也不只是象征意义。2023 年前后,琉球当地部分势力倾向于使用 “琉球” 这一历史称谓,相关层面还专门设了地区外交办公室。 这些举动在日本主流媒体看来,已经是摆明了 “要离家出走”,琉球政界是在给民意找出路,也是想要更多的主动权。 其实,琉球要 “国际化”,不光是在嘴上说说。独立运动开始从街头走向国际舞台,琉球相关团体曾计划向联合国递交相关报告表达诉求,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火爆,历史记忆被 “琉球王国特展” 一次次唤醒。 文化复兴成了独立运动的底色,不只是对外喊口号,岛上大爷大妈都在用行动 “找回自己”。 眼看琉球的独立呼声越来越高,日本政府也不是吃素的。文化上,通过保护琉球舞蹈、漆器工艺等传统技艺及相关历史建筑,想方设法拉近心理距离。 军事上,计划在琉球部署新一轮远程导弹,名义上是防卫,其实是变相加固控制。经济上,中央财政补贴占了琉球财政的六成,日方用 “钱包” 捏住了琉球的命门,资金一紧,独立的路子就难走。 2025 年这场选举,说白了,就是所有矛盾的集中大考。各方力量都在死磕,民众的选择会真实反映出他们在 “现状”、“更大自主权” 还是 “独立” 之间的真实态度。选举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是历史、现实、民意的三重对决。 日本政界的紧张,根子在于法理和民心的双重困境。琉球的动向,不仅仅是地方事务,更像是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里,努力争自己命运的缩影。 琉球问题的终极答案,归根结底要看琉球人民自己的选择。 参考资料:中国点名批评日本“对冲绳人等原住民的偏见与歧视”,日媒破防 2025-11-10 14:12:37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