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由绿变美,焦作生态环境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决胜“十四五”·焦作答卷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岩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正从“奢侈品”变为“常驻品”;沁河(焦作段)、大沙河(城区段)、黄河(孟州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焦作现身越冬……11月13日,在焦作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上,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焦作市“十四五”时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发布会现场

污染防治攻坚实现新突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正从“奢侈品”变为“常驻品”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敬章斌介绍,通过打响蓝天保卫战,同“十三五”末相比,焦作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26.0%,核心指标PM10、PM2.5分别下降27.3%、31.6%,优良天数比例增加10.1%。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正从“奢侈品”变为“常驻品”。

为此,焦作市深化工业企业污染减排,推进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非电行业提标改造、工业锅炉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无组织治理等项目1393个,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307家,累计创建A级、B级和绩效引领性企业236家。

同时,焦作市深化重污染天气成因研究,加强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分阶段进行研判,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将全市3671家涉气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根据企业绩效水平实施差异化管控,不搞环保管控“一刀切”。持续推进重点企业“创A晋B”培育提升行动,对企业人员开展环保治理设施运维、现场环境管理、绩效申报材料编制方面的培训,线上和线下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累计组织专家300余人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帮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环保绩效水平。截至目前,焦作市A级企业33家,B级企业172家、绩效引领性企业31家,合计236家。其中2024年新增绩效A级、B级和引领性企业共73家,居全省第三位。

此外,焦作市加强执法监管,提升执法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确保执法过程精准、高效、公正。利用“无人机+手持终端”等手段强化溯源排查,重点关注空气质量走势、高值热点问题以及超标排放企业。完善“环保110”快速反应机制,构建“接诉即办、闭环处置”的污染应急响应体系,确保污染问题“早发现、快处置”。创新执法方式,加强非现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在线监控、用电量监管、雷达、走航车等科技资源,实时监控企业排污情况,提供精准数据研判。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焦作市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新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提标改造5座,污水处理能力累计达到94.5万吨/日。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生态环境逐步向“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转变。

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强化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分类施策、协同治理,完成152个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环境保持安全稳定。深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完成农村环境整治项目21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8.1%,建成监管平台并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电监管“全覆盖”,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大沙河焦作城区段美景

流域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沁河(焦作段)、大沙河(城区段)、黄河(孟州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以蟒河、滩区涝河、沁河、丹河等河流为重点,推进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5项重点任务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等10类系统性工程,黄河(焦作段)、丹河、沁河保持二类好水。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深入推进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现各类环境问题动态清零。开展海河源头综合治理,博爱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武陟县沁河支流二四区涝河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为区域水环境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制定“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协同机制,累计巡查敏感水域、重要河段19万公里,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000余个,沁河(焦作段)、大沙河(城区段)、黄河(孟州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展现新作为:狠抓生态修复与联动执法监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双赢

落实分区管控制度。制定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并动态更新,划定78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实行差异化环境准入和管控,精准施策。

优化环评审批服务。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坚守生态环境底线,提高审批效能。“十四五”期间,累计高效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审批1632个,为经济稳步增长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关停退出烧结砖瓦生产线79条;完成16家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完成全市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冲天炉等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推动地黄、山药烘干等农业领域清洁能源替代。

据发布,“十四五”时期,焦作市累计恢复耕地面积4.76万亩,全市共实施生态修复治理项目38个,累计投入资金23.724亿元,完成修复治理范围达7784.6公顷,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双赢”。

五年来,焦作市着力提升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效能,充分发挥该市山城相连的地理环境优势,形成了“修复+乡村振兴”、“修复+文旅”等多元化生态修复模式,“十四五”期间,通过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修武县崔庄一带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一系列工程,建成了一批以老丁沟矿山公园、南太行花海广场等为代表的沿山公园,过去破损的山体已经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矿山公园所覆盖,实现了焦作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全面清零。

在狠抓常态监管方面,焦作市建立健全“人防+技防”的全覆盖监管体系,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网络监测系统和耕地保护“一码通”平台,以及市政府、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理工大学三方签订的“共同推进焦作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框架协议”,丰富我市地理信息资源,科学全面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监管水平,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快查处。

在建立生态损害赔偿机制方面,焦作市通过政府和法院联动、部门联合,采用“行政处罚+刑事判决+民事索赔”的联合处置机制,实现了对本体损害、附加损害和生态损害的整体追偿。2021年双盛和磊盛两家石材加工公司非法越界开采破坏山体案件,涉及企业赔偿生态环境损害金额9969.00万元,最大限度维护了所有者权益。该项目已入选了河南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黄河(孟州段)美景

自然生态保护实现新进展: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焦作现身越冬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范围7784.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实施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等八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培育森林资源36.76万亩。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编制《焦作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核实整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281个。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焦作现身越冬。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创新新技术引入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构建“人防+技防”的现代化监管模式

监测体系更加健全。统筹推动环境监测与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环境执法等有效衔接,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95个,水自动监测站22个,噪声自动监测站10个,形成覆盖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及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监管能力持续提升。综合运用空气质量走航监测、气溶胶激光雷达监测、光化学组分分析、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创新将无人机“3D建模+红外成像”等新技术引入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构建“人防+技防”的现代化监管模式。

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了“防、处、备、练、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持续推动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成果应用,确保了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形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