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国防部长安蒂·哈卡宁指责中国在乌克兰冲突中支持俄罗斯,并将两国深化合作描述为北约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 策士认为,哈卡宁的指控本质上是北约“战略焦虑”的投射式表达。他将中俄正常经贸合作歪曲为“战争资助”,却选择性忽视欧盟成员至今仍在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美国能源商翻倍抢购俄石油的客观事实。 这种“中国责任论”的诡异逻辑,恰如中世纪赎罪券——西方自己制造的安全危机,却要第三方缴纳“政治赎罪金”。 更值得玩味的是芬兰的“身份政治”表演。这个人口仅550万的北欧国家,正在用“反华投名状”兑换北约体系内的存在感:当F-35战机尚未交付、边境线距圣彼得堡仅180公里的地缘恐惧,催生了“对华强硬”的代偿性宣泄。 哈卡宁所谓“北极威胁”的叙事,实则是配合美军在芬兰境内秘密修建铁路隧道——这条可起降B-21轰炸机的“北极走廊”,才是搅动高纬度安全格局的真正变量。 历史总是充满反讽: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时,西方曾将这个国家当作“抵抗东方”的弃子;如今赫尔辛基却主动披上“价值观铠甲”,在华盛顿导演的“新冷战”里扮演提线木偶。 当芬兰政客沉醉于“民主前线”的人设时,或许该重温曼纳海姆元帅的忠告:“小国若把大国博弈当机遇,终将成为地缘磨盘下的谷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