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月余就“翻车”?鸡排哥的“巡炸”之路,为何成了人设崩塌导火索? 刷到鸡排哥的近况时,实在忍不住感叹一句:互联网的风向变得真快。 一个月前,他的小摊前还挤得水泄不通,专程赶来打卡的粉丝能围出里三层外三层;可如今再刷到他的视频,评论区早已满是冷嘲热讽。这场从全民追捧到口碑反转的魔幻转变,仅仅用了三十天。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网友们集体“翻脸”? 真相说起来有些哭笑不得。上个月20号起,鸡排哥开启了全国“巡炸”之旅。第一站南京,他的摊位满是巧思——印着个人金句,还加了不少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核心卖点却没变:6元一份的鸡排,哪怕到了大城市也不涨价,诚意拉满。短短4小时,1000份鸡排售罄,每份成交时那句“你值得一切美好的发生”,依旧把情绪价值拉到顶峰。 紧接着第二站南昌,排队热潮丝毫不减,后续他还计划奔赴福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其实这种“巡演式营业”并不新鲜,开封王婆的全国相亲、理发师晓华的全国巡剪,都是网红走红后回馈各地粉丝的常规操作,本是你情我愿的事。 可争议偏偏就此爆发。 “炸鸡排都要搞全国巡炸,真是开眼了”“商业化速度也太快了吧”“当初不是说炸给学生吃吗?这是背叛初心了”,网友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更让部分人“破防”的是,鸡排哥为宣传拍的变装视频——穿上西装戴上眼镜的他有型不少,却被吐槽“刚红就搞明星包装”;而他注册工作室的消息曝光后,“赚了几百个吧”“鸡排哥飘了”的嘲讽更是愈演愈烈。 人心的复杂,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初把他捧上神坛的是这群人,如今争先恐后把他推下去的,也是同一群人。在他们的认知里,鸡排哥就该永远守着街边小摊,不能有团队,不能穿西装,不能走出小城——一旦超出这个“设定”,就是“忘了本”,就是“飘了”。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提出“应该暴政”的概念:人们总会对他人投射一系列苛刻的理想化期待,要求对方必须保持某种固定模样——他应该朴实,应该永远不变,应该活在自己设想的“完美框架”里。 鸡排哥的遭遇,恰恰撞上了这种“暴政”。他没涨价,没降低品质,只是想把6元的鸡排和那句温暖的话带给更多人,却因为打破了网友心中“草根网红就该安分守己”的固有印象,就成了被攻击的理由。 原来,有时候太过沉重的“期待”,才是压垮好感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