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万多个日夜书写大爱无疆——记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周玉娟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老人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杜店街道敬老院院长周玉娟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30年来坚守养老岗位的初心。从青丝到白发,她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倾注于此。

自19岁来到杜店街道敬老院工作起,周玉娟30年从未回家过春节。她用20多本护理日志,详细记录了老人们的饮食起居与喜怒哀乐……

“今晚上睡得好吧,血压没高吧,血压药吃了吗?”每天早晨,周玉娟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对敬老院的每个房间转一遍。看一看老人们精神头,问一问老人们的血压稳不稳、晚上睡得好不好,想吃什么了、不爱吃什么,她都一一记在心里。

琐碎的日常,简单的问候,真心的付出,让每个老人感受到了周玉娟女儿一样的亲切。

“俺这个闺女照顾得我好啊,黑白的经常来看我,晚上我都睡觉了她还过来看看。”入住敬老院的周桂兰老人对周玉娟的“好”,娓娓道来。

“每天我们都会到老人们的房间巡查很多遍,尤其是早、晚和夜间,查看有没有特殊情况,比如是否踢被子。对于失能的、失智的老人就需要更换尿垫。我们都会很认真去做这些事。”周玉娟说。

2019年寒冬,失智老人任玉海走失。周玉娟冒雨寻找3小时,最终通过提前缝在老人衣内的联系卡找到了老人。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将老人安全接回。“幸好玉娟想得细,不然真不知道咋好!”老人家属的感激,正是她“细心”的最好印证。

在饮食上,周玉娟更是“抠”到极致:为糖尿病老人定制低糖餐,给咀嚼困难的老人准备流食,连饭菜温度都严格控制在60℃左右,既避免烫伤,又保证口感。分餐时,她总不忘叮嘱:“张大叔,蔬菜要多吃;李阿姨,饭不够再添。”这些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藏着最朴素的关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30年来,周玉娟从未因个人事耽误工作。她对院里的每位老人,她都了如指掌:93岁的穆桂英老人卧床3年,她每天亲自擦洗、喂饭、换尿垫;78岁的苏秀芹与智障女儿相依为命,她照顾母女十多年……

“我有个有病啊灾儿的,她照顾得可周到了,什么都替我想到前头。”杜店街道敬老院徐汇林老人说起周玉娟,满脸笑容。

“周院长总跟我们念叨,照顾老人啊,没啥诀窍,就是把老人哄开心。她要求我们嘴要甜、手脚要勤、脸上要常带笑,做事多动动脑筋,更要拿出十足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些话我们都记在心里,慢慢就成了习惯。”敬老院工作人员李秀春说。

“养老不是简单的‘看护照料’,更要讲专业、重规范。”周玉娟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敬老院从“粗放照料”向“精细服务”转型,让老人们不仅“老有所养”,更“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她主导建立了“1+N”照护模式,为每位老人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由1名护理员精准对接多位老人,档案内容从饮食禁忌、用药提醒,到兴趣爱好、心理需求,记录之详尽,如同一本本“家庭台账”。推行“五心服务”标准后,老人及家属满意度始终保持100%。

为破解“养老难、看病更难”的问题,她积极推动“医养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绿色通道,实现“小病不出院,大病直通车”。老人突发不适时,社区医生能够及时到场,极大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

在周玉娟的带领下,杜店街道敬老院于2021年获评“国家三星级优秀养老服务机构”。

周玉娟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守中,彰显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诠释了一名基层养老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