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广东的西大门,近年来,肇庆封开法院立足省际边界特殊地理优势,以“守界”与“跨界”的深刻实践,在生态环境保护、基层社会治理和特色产业护航等领域,为粤桂边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守界
以“碳”索护绿
筑牢生态司法屏障
“看到林子越来越茂盛,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大洲镇一片林地里,陈某手臂戴着醒目的“森林防火”袖章,沿着熟悉的路线仔细巡查。几个月前,他因越界采伐林木,坐上被告席的同时,还收到一纸《森林管护令》,变成一名护林员。
这一切转变源于封开法院的生态恢复性司法实践。
森林是碳库,滥伐林木不仅毁坏木材,还造成固碳释氧功能损失,这类案件中,封开法院较早探索补植复绿等恢复性司法措施,责令被告人补种树苗。然而,实践中常面临原址修复难、树苗管护不到位、生态功能恢复周期长且难以量化等问题。
接到案件时,法官蒙艳华陷入两难:一方面,林地已自然复绿,但陈某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切实伤害,依法需承担赔偿责任;另一方面,陈某无力承担近10万元赔偿金。
“一判了之,案件执行可能受阻,更重要的是,若仅注重林木本身的恢复,而忽略其作为‘碳库’的功能价值,生态修复便不够完善。”蒙艳华法官道出探索新机制的初衷。
封开是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超75%,生态账如何生态偿?树苗长成大树期间的功能损失如何计量?封开法院将目光投向林业碳汇领域。
今年2月,封开法院联合林业局共同制定《司法修复森林碳汇赔偿机制工作指引》(下称《指引》),明确涉林案件中碳汇损失鉴定、核算、赔偿的流程方法,为开展碳汇赔偿提供清晰的制度依据和操作规范。
考虑到陈某的实际情况,蒙法官采用“劳务代偿+认购碳汇”双轨修复方案,委托林业局测算出碳汇损失量181.89吨、赔偿金16335元,陈某主动提出缴交赔偿金,同时自愿以参与2年的巡护劳动折抵赔偿,最大限度实现生态保护效果。

陈某与法院、林业局现场查看巡护路线
目前,封开法院已适用《指引》引导被告人自愿赔偿碳汇损失1115.96吨,缴交碳汇赔偿金超16万元,对陈某在内的8名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及主动认购碳汇的被告人依法宣告缓刑,并将赔偿金用于碳汇林养护,就地弥补碳汇损失。
以司法创新破解生态治理难题,让生态损害赔偿不止步于象征性的补种几棵树,而是升级到对固碳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守护,封开法院持续深入推进“刑事惩治+生态修复+碳汇赔偿”的治理模式,为边界筑起一道更科学严密的绿色司法屏障。
跨界
以协同共治
破解边界治理难题
“以前牛跑到广西去了,找起来费时费力,还容易吵架。现在扫码就知道是谁家的,清清楚楚。”养殖户李叔的朴实话语,道出边界治理的新变化,这背后,是封开法院在跨界协同治理上的不懈努力。
坐落粤桂交界,封开辖区9个镇街与广西4个县区接壤,经济人员往来密切,跨区域纠纷具有天然的复杂性。牛只跨省溜达引发的权属矛盾、货车超限超载带来的道路安全纠纷……看似琐碎的边界小事,却可能演变成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问题。
跨界更需协同共治,仅靠法院单打独斗,往往“案子审完了,矛盾还在”,如何源头化解纠纷?封开法院主动跨界,将分散的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
封开法院与万秀区、八步区、苍梧县等接壤地法院紧密沟通,相继建立边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司法协作机制,明确信息互通、案件协查、联合调解等具体内容,形成常态化协作网络。
除了跨区域协作,封开法院还着力于跨部门联动,主动融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强化与检察、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创新“庭所共建+省际联调”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当涉及省际纠纷时,通过联动渠道与广西对口部门共享信息、迅速响应、协同化解。

粤桂法院推动省际边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研讨会
截至目前,通过跨域协作机制共开展跨省司法协作46次,诉前化解边界纠纷91起。此外,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封开法院通过协作机制及时主动制发司法建议,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的触角延伸到边界最前沿。
针对边界地区货车超限的突出问题,梳理分析背后的管理漏洞和执法难点,联合向粤桂两地交通运输部门发出建立常态化联合治超机制、共享违法信息、加强源头监管等建议,畅通物流运输大动脉,纠纷同比下降80.4%。
针对边界农户散养牛只越界引发权属争议问题,联合向沿边乡镇和农业农村局提出佩戴统一电子耳标等建议,实现“身份可查、轨迹可追”,提前排除潜在风险,相关权属纠纷零发生。
“新时代的守界更需要破界思维,我们将因地制宜持续探索完善跨域协作联动机制,共同为边界治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封开法院党组成员莫湛慈表示。
无界
以靠前服务
护航特色产业振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让这句话在粤桂边界落地生根?
围绕边界地区封开油栗、苍梧六堡茶、八步香芋等特色产业发展司法需求,封开法院依托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打通跨区域维权绿色通道。
同时,封开法院立足农业大县实际,从强化基层治理、优化审理机制、提升司法服务等维度出台十条措施,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司法保障,推动涉农民事案件在渔涝法庭集中审理,提升保护效能,措施出台以来,诉前化解涉农纠纷18件,审结65件,调撤率近5成。
“法官经常来这儿,讲讲合同、说说风险,心里踏实多了。”某杏花鸡育种公司负责人说道,这份踏实感,源于法院主动下沉服务,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第一线。
作为服务杏花鸡产业的核心区法庭,渔涝法庭法官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养殖企业,他们现场调处养殖户与合作社之间的收益分配、劳务纠纷等矛盾,针对杏花鸡采购、养殖技术合作、产品销售等纠纷高发易发环节,以及用工保障等常见法律问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答疑等方式,帮助企业和农户规范生产经营、增强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封开法院干警走访杏花鸡企业
南丰法庭则锚定边界法庭定位,与八步信都法庭干警组成双语普法工作队,满载法律书籍和宣传资料的普法大篷车、普法摊位穿梭于沿边村圩、景区和企业,将法律服务送到粤桂边界。
司法有力护航下,杏花鸡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位于杏花鸡核心养殖区的杏花镇正式获批立项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边界纠纷收案同比下降15.5%,呈现出产业兴、百姓富、边界和的生动图景。
守界,是守护绿水青山与生态底线的天然使命;跨界,是应对区域协同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封开法院以界为媒,用改革思维破难题、借创新举措提质效,在粤桂边界绘就一幅幅绿水青山常在、民生幸福可感、产业活力迸发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