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柞水县人民法院法官张涛对一起“碳汇赔偿+生态修复”案件被告人陈某某进行判后回访。陈某某感慨道:“没想到我不小心烧了山林,还要赔‘碳钱’。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教训。”
位于秦岭深处的商洛市,是长江、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商洛市两级法院在碳汇司法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从“碳汇赔偿+生态修复”个案突破,到“碳票+司法”机制创新,法院用法治思维破解生态保护难题,构建“山地特色+协同机制”模式。
“碳汇赔偿”守住生态修复底线
“过火有林地面积8.8717公顷,生态系统碳储蓄量价值损失1726.97元……”今年9月的庭审现场,这组数据引人注目。这起因祭奠引发的森林火灾案件,成为商洛法院将碳汇价值纳入生态损害赔偿的生动实践。
今年4月,陈某某在柞水县红岩寺镇大沙河村祭奠父亲时,因燃放烟花爆竹不慎引发森林火灾。火势蔓延造成133.08亩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损毁,还导致区域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严重下降。
“以往这类案件,即便判决被告人补种树木,也难以精准弥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失。”办案法官张涛介绍,森林是重要的“碳库”,其碳汇价值常因计量困难被忽视。
柞水法院主动对接林业等部门,启动生态碳汇损失专项评估。鉴定团队实地勘测、样本分析,科学核算出火灾造成的碳储蓄量损失。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同时赔偿碳汇损失用于生态修复。
“这起案件的意义远超判决本身。”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斌表示,通过引入碳汇计量评估,在司法实践中首次明确了“生态损害必有价、有价必赔偿”的裁判规则。
“司法碳票”打通执行堵点
“以往判决要求被告人‘原地补植’,但常找不到合适林地,或后续管护跟不上,修复流于形式。”山阳县人民法院法官王乐坦言,“修复难、执行难”曾是制约生态保护实效的难题。
破局之道藏在一张特殊的“票”中。司法碳票是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领域的创新机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方,通过购买碳票履行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9月2日,山阳县法院引导被告人竞买了山阳县林投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林业碳票。该碳票项目位于山阳县城关街办西河社区、桃园社区,占地666.7亩,检测期二氧化碳减排量2089.93吨。这张商洛市首张司法碳票,标志着“碳票+司法”机制正式落地。
“碳票将森林固碳增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王乐解释,以往部分被告人无力赔偿,或异地服刑无法参与修复,导致生态修复沦为“纸面义务”。如今通过竞买碳票,法院可统筹生态修复资金,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规模化造林。
王乐介绍,这一机制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执行层面,将“模糊修复”变为“精准量化”;在资金层面,设立碳汇修复专户;在效益层面,形成“破坏赔偿—碳票交易—造林固碳”的良性循环。
在山阳县城周边的司法碳汇林基地,工作人员正在翻耕土地,准备栽种树苗。“这片荒山以前杂草丛生,现在成为司法修复的示范田。”王乐说。
此外,山阳法院还建立“季度巡查+年度评估”跟踪机制。“购买碳票+专业修复+全程监管”模式,为跨区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全域联动构建生态司法保护新格局
生态司法保护不是法院一家之事。商洛市深刻认识到,要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必须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协同共治的“大保护”格局。
2024年,作为西北唯一、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商洛出台了《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今年9月,《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将为司法介入提供法律制度依据。
多元共治是商洛司法碳汇的鲜明特色。2024年,洛南县人民法院联合当地多部门及高等院校,建立陕西首个秦岭南麓林业碳汇赔偿协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挂牌成立环资案件巡回审判法庭8个,建立生态司法保护基地11个,司法碳汇林面积达800余亩。
“法院主动进入碳汇市场,意义远超单一案件的执行。”王斌指出,司法碳汇不仅修复了受损生态,更激活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据测算,山阳县首张司法碳票对应的造林项目成熟后,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200吨。
如今在商洛,司法碳汇已从理念走向实践。“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成为现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法治保障下焕发勃勃生机。商洛法院用司法之力,为秦岭生态保护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