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团队抛出2000美元关税“红包”,引发美国社会对就业和物价问题的新一轮争议。 刚看到调查结果时,托尼其实也没反应过来,55%的美国在职者说自己担心饭碗不保,这数字有点猛。亚马逊、星巴克轮番裁员,Target前脚刚公布新一轮名单,紧接着就有人在网上发了被解雇的视频,评论区一溜都是“怎么又裁?”、“这不是老美专属焦虑吗?”看着这些留言,我说句实在话,美国普通人焦头烂额,工资和物价死死对顶。62%的人说一个月内日常用品变贵,这日子咋还过?难怪他们对经济的乐观失去耐心。 白宫倒是习惯性“安抚”。台前不停讲,措施一箩筐,降价、涨薪、盯紧通胀,但选民全程没表情。特朗普那头,打着经济向好的旗号,遇事就甩锅,说问题都是“外因”。拜登政府也没新意,都拿同样路数。到头来有用吗?选民不信任,倒是真的,经济层面的争执一套一套,从未断过。反过来想,哪一个党说自己解决了物价、就业的老大难?听的人自己都心虚。 经济分析师Marcus就不太买特朗普那套。二战后最大幅度的关税调升,被包装成制造业回流、缩小赤字、对抗外部竞争的神兵利器。实际上呢,这东西能让美国人过得便宜点吗?连他说“没人会认真相信”,倒是真话。不只是Marcus,财政部长贝森特前阵子拍胸脯,说要立“物价可负担专员”,结果风头一过,也没动静了。白宫反而天天重复同一个结论:“我们已经干了啥啥啥”,但实感呢?没人敢说真降价了。 就业市场其实比新闻里还冷。调查说有48%的美国人觉得失业后得等四个月、甚至更长才能重新入岗,质量还未必一样。前几个月就业新增数字缩水得厉害,去年还十几万,这会儿一个月两三万都不到。经济学教授Reich提醒,这趋势要是不变,执政党届时就得吃选民的苦果。反过来说,政策制定者真能铁了心拉回就业吗?他们没这个胆量。 说数据,没含糊的: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掉回谷底;纽约联储连测三个月,悲观人数还在涨。人爱说“好日子要来了”,可是真该信?特朗普的AI投资、制造业回流、税收新利好,讲起来都挺像回事,但实际工厂多少,饭碗几张,谁心里有数?贝森特说的退税明年大涨,波音和稀土厂会疯狂招工,这些都是PPT上的故事。有没有落实,大多数人反而一头雾水。 特朗普面对质疑,直接硬怼,社媒里帖子一言不合就是“民主党撒谎!”还举感恩节餐费某数据,说今年比去年便宜四分之一。可那种说法被批评后很快哑火。关税红包是不是能发下来,还能不能变现,谁信谁傻。调查显示,选民对经济感觉没见过这么差。 推而论之,普通人其实没耐性参透这些经济话术,真想关心就是几块钱买菜,一份工能否守住。说到这,美国到底何时能摆脱“不保饭碗”的恐惧?能不能不再为每一次物价上涨脑袋嗡嗡响? 至于这些承诺,这些争吵,谁能信?还不是看这一波风怎么吹,失业人数多了,日常账本扛不住,那到时候一切还不是选票说了算?你觉得哪方能撑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