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在美国量产4纳米芯片,台岛内哀嚎一片:大陆预判应验了,想象一下,全球芯片巨头台积电把最尖端的4纳米技术搬到美国本土生产,这会让台湾岛内闹成啥样?大陆早几年就说过,美国会一步步把台湾的半导体优势榨干,现在果然成了现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月,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郊外的台积电工厂正式开工量产4纳米芯片,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站在生产线前笑得合不拢嘴,直说这是美国制造业几十年来最重大的突破。 这座投了650亿美元的超级工厂,良率竟然不输台湾本土,首批晶圆已经送到苹果和英伟达手里,华盛顿那边终于松了口气,几年前他们还担心台积电会不会真把核心技术带过来,现在看来多虑了。 可台湾这边的反应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了,消息传回去当天,社交平台上全是各种哀嚎和质疑,有人说这是把家底送人,有人说台湾最后的战略筹码要没了。 这些年台湾靠着芯片产业撑腰,觉得自己有点价值,现在眼看着这优势要被搬空,能不慌吗? 其实大陆早就看透这套路了,2023年那会儿,就有分析文章直接点明,美国的芯片法案表面上是补贴,实际上是个陷阱,先用钱引诱你过去建厂,再用关税逼着你把供应链全搬过去,最后把技术吃干抹净。 当时岛内还有人不信,觉得这是危言耸听,结果呢?现在4纳米量产了,接下来还有3纳米、2纳米的工厂排着队,总投资额已经涨到1650亿美元。 按照规划,到2030年美国本土就能掌控全球两成的先进芯片产能,台积电有四成产能都在美国那边。 这对台湾经济的打击可不是开玩笑的,数据摆在那儿,半导体设备进口量掉了18个百分点,新竹科学园区的空置率升到12%,以前那些指望进台积电拿高薪的年轻人,现在发现岗位没了,有些人甚至得飞去凤凰城打工。 更要命的是,为了配合美国工厂开工,台积电从台湾调了3000名工程师过去,这些人带走的不光是行李,还有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和工艺诀窍,岛内的供应商也跟着倒霉,订单少了一大截,仓库里的晶圆托盘堆着落灰。 成本账也不好看,在美国生产4纳米芯片,比台湾本土贵40%到50%,水电费是台湾的三倍,工程师工资更是五倍,台积电自己也叫苦,但没办法,客户要货,美国市场又占大头,不去不行。 首批晶圆生产出来后还得运回台湾封装,这来回折腾,效率低成本高,岛内智库算过账,产能转移后台湾GDP得少个零头,出口额掉了10%,股市蒸发上千亿。 更扎心的是美国的吃相,芯片法案给了台积电66亿美元补贴,但附加条件一大堆,要求未来十年超额利润的75%得跟美方分享,还搞了个原产地规则,说是在美国生产的芯片得用55%以上的本土材料。 这等于直接把台湾供应链踢出局,特朗普上台后更狠,直接威胁要对非美产芯片加征100%关税,逼着鸿海、广达这些企业也得跟着去美国设厂。 台湾政府这时候也没啥好办法,经济部门跳出来表态说不会让一半产能跑去美国,强调本土优先,但谁信呢?实际上政策已经放开了,连2纳米这种最先进的制程都允许在海外生产,嘴上说着要在岛内新增7000个科技岗位,可海外扩张的势头明摆着更猛。 大陆这边倒是趁着这波机会加速追赶,中芯国际的14纳米良率已经到95%,华为推出的AI芯片价格只有台湾的六成,分析报告说,再过两到四年,大陆就能掌握4纳米和5纳米技术。 20多家大陆公司正在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填补台积电留下的空缺,这种局面让岛内产业界更焦虑了,一边是美国把技术吸走,另一边是大陆快速追上来,台湾的领先优势正在被两头挤压。 现在回头看,大陆当年的预判简直神准,从7纳米到5纳米再到4纳米,美国一步步把台湾的技术优势搬走,用的就是补贴加关税的组合拳。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本来是岛上经济的命根子,现在这根命根子正在被连根拔起,舆论上哀嚎声一片,从媒体评论到街头巷尾,全是叹气声。 有人想着要多元化布局,有人说得加强本土投资,可资金和人才都在往外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场芯片大转移,最终改变的不只是产业格局,还有整个地缘政治版图,美国的芯片自给率从12%冲到28%,台湾从巅峰往下滑,大陆乘势而上。 台积电4纳米在美国量产这个节点,标志着全球半导体版图正在重新洗牌,对台湾来说,曾经引以为傲的硅盾正在变薄,这股愁绪恐怕短期内散不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