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原昌宏1957年出生在东京一个技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从事发明工作,这让他从小接触机械零件和电路板。1979年从法政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丰田集团子公司电装公司,从基层工程师起步。那时电装正大力推进自动化生产线,原昌宏负责条形码系统的维护和优化,这些设备用于追踪汽车零部件的流动路径。 入职头几年,他每天处理扫描仪的故障报告,发现条码在高强度环境下容易出错,数据容量也跟不上零件信息的增长。到1985年,他参与光学字符识别项目的升级,团队通过调整算法,将文字读取准确率从70%提高到95%。这份工作让他积累了光学和编码经验,为后来项目打下基础。1990年,公司供应链全球化,原昌宏开始注意到国际运输中标签混淆的问题,这直接推动他转向更高效的标识方案开发。 1992年,电装高层分配他领导一个小型研发组,目标是解决条码容量不足的瓶颈。原昌宏参考美国和欧洲的类似技术,但那些方案扫描速度慢,无法适应日本工厂的快节奏。他带领组员从矩阵布局入手,逐步构建出能存储大量字符的框架。这段时期,他还兼顾日常任务,如调试物流软件,确保现有系统平稳运行。整个过程反映出他务实作风,总是优先考虑实际应用而非理论创新。 电装公司作为丰田供应商,面对成千上万汽车零件的管理难题,条形码的线性设计只能存20个字符,远不够记录批次和规格。1992年,原昌宏的团队启动研究,他们选择方形网格结构,每个模块代表二进制数据,通过版本扩展从21x21到177x177,提升容量到数千字符。公司内部测试显示,这种码在脏污表面读取率高达95%,远超传统工具。 开发中,他们融入纠错机制,借鉴通信领域的Reed-Solomon码,能修复30%损坏信息。1994年3月,原型完成,电装申请多项专利覆盖编码和扫描规则。但原昌宏视之为基础工具,基于公开数学原理,易被复制。他在报告中建议不设收费门槛,以加速汽车业采用。电装采纳此观点,决定免费开放规格,让全球企业无障碍使用。这决定源于公司定位基础设施提供者,而非盈利壁垒。 1999年,电装成立Denso Wave子公司,专责二维码推广,继续免费提供生成软件和文档。到2000年,下载量破万,日本本土工厂率先部署,用于零件追踪。原昌宏转而专注其他工程,如无线诊断系统,没把二维码当核心成就。他认为这种纸基标识只是过渡,未来射频技术会取代光学扫描。开放策略虽促进扩散,却也让潜在收入流失,尤其在中国市场起步时。 2014年,原昌宏在欧洲发明家奖采访中重申观点,这个码最多再用十年,近场通信和芯片标签更高效,无需人工对准。那时二维码已在全球流通,但他坚持纸张载体局限性大,不适长远数字化。采访流传后,引发讨论,因为中国已推出优化版,如汉信码,支持中文编码,容量增20%。王岳2002年创办易宝灵动,从日本样本学习,2005年回国后调整算法,填补原版空白。 中国团队2006年申请专利,覆盖生成器和低光读取,适应本地打印条件。早期试点在物流厂,减少盘点时间30%。原昌宏的免费政策让这些改进无需从零付费,直接迭代公开文档,避免技术断层。2010年,支付宝测试支付功能,用户显示码,商户扫描确认,交易额从千元级跃升。到2011年,全国智能手机用户超亿,推动码从工业向消费扩展。 二维码从日本工厂工具扩散到世界,中国贡献最大份额。2013年,微信集成扫码,用户转账和加友无需实体卡,交易额次年破千亿。支付宝主导商户端,码嵌入菜单和标签,覆盖餐饮到电商。农村地区,农民用码售货,买家查产地,助力供应链透明。开发者注册变体,如彩色模块版,提高密度,但兼容性需平衡。 到2016年,无现金支付占比超40%,码交易总额万亿级。政务系统跟进,停车和补贴发放全码化。经济效应明显,若收许可费,中国年支出至少50亿,可用于基建。开放共享模式证明,基础技术经本土适应,能驱动产业升级。原昌宏目睹这些变化,却未调整判断,继续研发后继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