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众快吃不起米饭了! 11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官宣2026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为711万吨,较2025年的748万吨直接削减约37万吨,这一减产计划让本就高企的米价再添变数。 据最新市场数据显示,当前日本5公斤装大米零售均价已飙升至4235日元(约合人民币200元),刚上市的新米更夸张,部分高端品类售价直接突破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236元),让不少日本家庭直呼"吃米自由成奢望"。 更让人咋舌的是价格涨幅——2025年4月日本米价同比暴涨98.4%,创下自197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几乎是十个月就实现了"价格翻倍"。 有意思的是,面对如此疯狂的涨价潮,日本市场并未出现抢购囤货潮。 真相令人唏嘘:2025年日本政府投放的储备大米中,高达93%被农协截留囤积,真正流入市场的仅占7%,普通民众根本没机会大量采购。 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指向了掌控日本九成大米买卖的"巨头"——日本农协。 这个名义上的农业合作社,早已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垄断:农民必须低价将大米卖给农协,却要从农协购买高价农资;农协再以翻倍价格卖给消费者,两头赚差价,堪称"双向收割"。 更讽刺的是,所谓的农业补贴政策也成了利益输送工具: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减反政策",以每公顷45万日元补贴引导农民休耕减种,看似保护农民,实则让农协进一步掌控供应缺口,2018年政策名义上终止,实际仍在变相执行。 农协的势力早已渗透日本政商界,不少政界精英都出身农协系统,形成了"政策护垄断、垄断养政治"的利益循环。 2024年农协旗下金融机构亏损1.9万亿日元后,更是直接将亏损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成为本轮米价暴涨的关键推手。 最惨的当属基层米店和普通农民:2024年已有88家日本米店因扛不住成本压力倒闭——进货价上涨六成,却不敢涨价怕流失顾客,不涨价就持续亏损,陷入恶性竞争的死循环。 而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农协的低价收购,即便市场价格暴涨,也无法直接对接消费者,补贴款最终还会通过农资采购流回农协口袋。 如今日本大米价格已远超全球多数国家,每公斤售价高达28.91元,是中国大米价格的数倍。 有网友调侃:"现在5公斤卖5000日元,照这趋势,未来破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72元)真不是梦?"一边是减产计划,一边是垄断操控,日本民众的"饭碗压力"还在持续加码。 看日本米价这事还挺有感触的。本来农业合作社该帮农民和消费者,结果日本农协搞垄断,两头吃亏的还是普通人。 政策补贴也没用到正地方,反而成了利益输送的工具。民生商品真不能让少数人操控,得保障产能,也得让市场公平竞争。 小商户和农民不容易,得给他们留够生存空间,不然最后成本还是转嫁到咱们消费者身上。 说到底,不管啥政策、啥组织,能真正惠及民生、维持公平才靠谱。 你觉得日本米价还会继续涨吗?读者们,你们觉得呢?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