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要彻底关闭移动网络,乌克兰的无人机就会立刻停飞” 11月11日,俄联邦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数字发展部长奥列格·亚格法罗夫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已实施永久性移动网络关闭措施,该措施将持续至特别军事行动结束。此前,仅在面临无人机袭击威胁时才会中断通信,但如今这一限制已变为无限期执行。 这种“自伤式”的防御手段,已经直接冲击到当地的民生和经济。俄罗斯旅游业因为通信中断,损失已经超过10亿美元,外国游客成了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中国游客因为没法用微信支付、高德地图,直接陷入“失联”状态,没办法正常叫车或者预订酒店;有一位德国游客甚至因为电子支付受阻,在罗斯托夫连续三天没能正常吃饭。 这些负面事件通过社交平台快速传播,“俄罗斯旅游风险”的搜索热度每个月增长50%,进一步压缩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对本地居民的影响更深远。移动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现代社会的运转,从应急医疗呼叫到企业生产调度,都高度依赖稳定的通信支撑。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航空制造业需要实时传递技术数据,汽车生产环节的供应链协同也离不开网络保障,永久关网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俄罗斯在今年1月开展的全国性断网演习中,就已经发现过类似问题,当时只中断了40分钟通信,就造成多地企业停工,而这次无限期的限制,带来的影响会呈几何级放大。 俄方不是没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安全的优先级已经超过了经济考量。奥列格・亚格法罗夫的表态透露出决策的核心逻辑:在特别军事行动期间,后方工业安全和高层防护的重要性,远超过通信便利。 这种思路和俄罗斯测试“主权互联网”的长期战略是一致的,1月的全国性断网演习早就为类似措施打下了基础,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只是第一个尝试这种模式的地区。 外界担心这一措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在阅兵期间已经实施过大范围断网,如果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模式被证明“有效”,其他工业州可能会跟着效仿。 这种“逐州断网”的趋势会严重割裂俄罗斯的通信体系,和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浪潮形成反向而行的态势。 技术专家给出了更理性的判断。无人机通信的频谱干扰,本质上需要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滤波技术、信号增强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或者建立统一的低空网络标准体系。 像中国移动这样的企业,已经研发出无线监测反制一体化设备和5G网联无人机终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管控,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全域断网方式。 俄方显然也在探索类似路径,但当前的紧急状态,迫使他们的决策更倾向于“快速见效”的方向。 乌克兰方面的应对动作也值得关注。在俄方加强通信管控的同时,乌军正在加速接收新一代“星链”终端,SpaceX的卫星发射速度已经远超俄军反卫星武器的摧毁能力。双方在无人机通信领域的攻防博弈正进入新阶段,单纯靠关闭移动网络,已经很难改变战场态势。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永久关网措施,本质上是特殊时期的应急选择。它既反映出俄方对无人机威胁的焦虑,也暴露了俄方在精准反制技术上的短板。 这种措施或许能挡住一部分依赖移动网络的老旧无人机,但面对采用卫星通信和光纤制导的新型装备,已经没什么作用了。 随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持续,这种“自伤式”防御的弊端会进一步凸显。经济损失的扩大、民众不满情绪的积累,还有技术防御的失效,都可能迫使俄方调整策略。 奥列格・亚格法罗夫的声明虽然语气坚定,但未来是否会重新启用临时关网模式,还得看安全需求和民生成本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这场通信与反通信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乌克兰无人机的通信链路在不断进化,俄罗斯的防御手段也在持续调整。 永久关闭移动网络,只是这场技术较量中的一个小节点,真正能破解困局的办法,还是得靠精准的技术反制和体系化的安全防护,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阻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