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万万没想到,第一个向俄罗斯“开重炮”的国家。   不是美国,也不是日本。   而

万万没想到,第一个向俄罗斯“开重炮”的国家。   不是美国,也不是日本。   而是一个被打趴下80多年的国家。   11月8日,德国联合行动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索尔弗兰克中将说的一句话,像突然炸开的信号弹,在欧洲上空搅起不少波澜。“柏林已经做好和莫斯科开战的准备”,这句话经《俄罗斯RT》报道后,很快穿透地缘政治的迷雾,成了整个西方对俄态度的转折点。   这番表态源自德国去年公开的《德国行动计划》,这份一千多页的文件把应对冲突的各个环节都写得很细,明确说要是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被触发,德国得在180天内完成大规模军事动员。   文件里连交通枢纽调度、后勤物资储备、多国部队接应这些全流程的事都涵盖了,直接把德国定位成北约对俄行动的核心后勤枢纽。   之后,索尔弗兰克在柏林开的联邦国防军年度会议上又补充了细节。他着重说,就算俄罗斯还陷在乌克兰战场上,手里依然有不小的军事力量,已经有能力对北约领土发动小规模攻击。   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他还抛出个让人惊讶的判断,说莫斯科“最早明天”就可能发起进攻,这话把欧洲大陆的紧张气氛推到了更高点。   这种强硬态度不是军方自己说了算,德国政府高层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德国总理默茨之前公开说,想通过外交解决乌克兰冲突的路已经走不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加强军力来撑住和平局面。   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跟着表态,直说“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处在危险中,这不是吓人的话”,两人的话相互呼应,能看出来德国对俄政策已经彻底变了方向。   默茨政府上台后,德国完全放弃了默克尔时代的平衡外交路线,不少实际动作早就露了苗头。先看军事部署,德国已经在立陶宛长期驻扎了装甲旅,把军事存在直接推到了东欧前沿。   再看装备采购,政府敲定了250亿欧元的军购计划,清单里有1000辆“豹”-2坦克和2500辆“拳击手”装甲车,这么大的规模足够改变欧洲常规军事力量的布局。   还有对乌援助的红线,德国取消了对乌援助武器的射程限制,允许乌军用德制装备打击俄罗斯本土,这个决定直接突破了之前的战略底线。     对乌克兰的支援力度不断加大,也能说明政策的转向。10月17日,皮斯托里乌斯在“乌克兰防务联络组织”会议上宣布,德国会给乌克兰提供价值超过20亿欧元的军事支持,里面包括红外成像型IRIS-T防空系统、精确制导武器和大量弹药。   这批装备不光能解决乌克兰眼下的急需,还通过深化两国国防合作协议,把乌克兰的防御体系和德国军工产业链紧紧绑在了一起。德国甚至还在推动欧洲国家“暂时借出”现有的“爱国者”系统支援乌克兰,响应泽连斯基想要27套该系统的迫切需求。   更有争议的动作在经济领域。德国还在推动动用之前冻结的17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打算把这笔钱变成给乌克兰的长期援助,俄罗斯方面认为这种做法是公然侵犯财产主权。   与此同时,德国军工企业在加速扩大生产,政府把大量资源投进军事现代化里,想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但这个目标和德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形成了明显反差。   2024年德国GDP萎缩了0.2%,2025年的增长预期也只定在0.2%到0.4%的小幅区间,经济活力降到了二战以后最低的时候。   没了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德国制造业只能转向成本更高的能源结构,化工、钢铁、汽车这些支柱产业全都受了挫,企业搬到国外的情况经常发生。   建筑行业遭遇了崩盘式的下滑,消费者信心一直很低迷,绿色转型花了不少钱却没看到多少效果,“欧洲病夫”这个标签又重新贴回了这个欧盟核心国家身上。   俄罗斯方面对德国的一系列动作给出了明确回应。俄罗斯已经多次说过,没打算攻击北约,把德国炒作的“威胁论”说成是为增加军费找借口的荒唐说法。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甚至直接提醒,德国境内正出现“明显的纳粹复兴迹象”,话里能听出对德国军事扩张的强烈警惕。这种对立情绪一直升级,让俄乌冲突向外扩散的风险明显增加。   索尔弗兰克提到的80万北约兵力部署计划不是只写在纸上,可实施过程中藏着不少隐患。这个计划特别依赖德国国内的交通设施,战时像关键桥梁这些重要节点,很容易成为导弹打击的目标。   索尔弗兰克自己也承认,要是部署出现延误,北约对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就会完全失效,这番实在话暴露了强硬态度背后的现实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