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教授近日在某档节目中跟日本网友有场不太寻常的隔空互动,主题绕着“是不是中国非要狠狠打日本一顿才真能长自信”这一句话,他没多犹豫就直面回击了,这让旁观众的神经下意识地绷了下。 他说那是日本人的典型思考,不是中国的。很多人听到这里会奇怪:中日这么多年摩擦不断,难道中国人没点“教训一下”的需求?但站在沈逸的视角,他更愿意梳理双方社会与历史的心理差异,比如中国人历来讲究和平,不把“打服”当成目标。 其实话说回来,日本一旦挨了打,后续表现常常转变明显。二战后,美国来一记重拳,日本几十年如同乖学生。看看所谓北方四岛,俄国说占就占,日本无论如何要大喊“归还”,但也不敢真正动手。是不是这种状态反而成了它国际关系里的常态? 细节不止于国家层面。日本对美态度与对俄神经质但又无力,为什么对中国这段历史就硬是死不承认?赔偿没有,道歉也避而不谈。南京大屠杀的问题至今还有人在当众否认,有时甚至用些语焉不详的说辞搪塞过去。中日的和解路,看起来根本就没开始。 每逢关键时刻,日本政界那个疑似“妈妈桑”的首相又发表些争议言论。诸如“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愿为此动用武力”,这一通操作让不少中国网友内心生出不爽。日本国内有不少人想用挑衅博取国际眼球,甚至打算靠强硬改变现实,可他们真觉得这样能解决问题? 据统计,2023年日本民众关于中日两国历史争议的支持率不足10%。但这个数字又不能说明全部,社交平台上对中国的刺激话题每隔一阵总会出现,似乎越争越有成就感。是不是有人觉得,这种态度就是在“求锤得锤”?难不成中国真的需要用点激烈方式让对方敬畏? 中国学者普遍偏向稳中求胜,尽管历史仇恨未消,但在国际大势面前更强调综合实力、合作共赢。沈逸本人也多少是这类思考。可现实问题是,日本部分势力“死不改悔”,然后不断刺激中国心理底线。这样一来,不少网友直奔“必须用实际行动给对方个教训”这个结论。 是不是但凡日本一方“非要作死”,中国就必须见招拆招?反过来说,中国真有必要跟着激进情绪走吗? 这一轮互动,其实透露出更多中国人心理的微妙变化。过去觉得理性对话能解决,现在看到对方不配合,有些人倒觉得狠揍一顿不见得是坏事。可到最后谁敢拍胸保证打法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方? 多角度来看,国际间不完全是谁拳头硬谁就赢。有时真正起作用的未必就是“打一顿”;可能旁敲侧击、持续施压或者联合国际盟友才更有效。沈逸这次的观点表面冷静,但内核其实也不那么线性。中国和平传统背后,不是没有警惕和反击的力量。政策往往会随局势变动而调整。 不过说到这里又有点犹豫,去年联合国人权报告还提到,中日之间核心分歧根本不止战争历史,多的是看不见的利益纠葛和现实博弈。是不是又多说了几句?怕是有些人要继续喊打,有些人还要继续喊和。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网友总会问,该不该揍日本一顿?也许考虑的不止是民族自尊,还掺杂着国际局势和真真假假的利益算计。你怎么看,中日关系真的有必要靠“打一顿”解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