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了80多年前那场国际大救援,抢救东极岛“小孩洞”!浙江检察机关披露“里斯本丸”重要史迹保护过程

历史永不沉没,83年来,“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在浙江乃至国内已是家喻户晓。

这个事件,在浙江的东极岛上留下了多个历史遗迹。

近日,浙江省检察院公布检察公益诉讼高质效办案典型案例,详细披露了东极岛小孩洞的“抢救”保护过程。

橙柿记者了解到,一些民间抗战救护相关史迹中,面临着未被纳入文物名录、缺乏保护利用等公益损害问题。

对此,检察机关可以凝聚多方力量,推动行政职能部门及时启动文物调查认定程序,采取预防性保护。

1942年10月,日军用来运送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在途经东极附近海域时被鱼雷炸沉。船只沉没之际,日军不但拒绝救援落水战俘,反而开枪射杀。

198名东极渔民不顾个人安危,驾驶最为简易的手摇木船,在波涛汹涌中展开生死救援。

冒着生命危险,渔民们在海上救起384名英军战俘,倾尽所有将战俘们安置在东极岛上。

当日军登岛搜捕时,渔民们又冒死将3名英军战俘秘密转移至“小孩洞”。

经过多方努力,3名英军战俘被护送至重庆,再辗转回到英国,向世界公开日军虐待、杀害战俘的暴行。

时间过去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小孩洞”作为海上生死营救的陆上延伸点,自然、人为等因素,正一点点地消磨着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址。

据当地人士介绍,“小孩洞”作为中英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史迹,尚未被列入文物名录,未采取保护措施。

伴随着游客到访等因素,有毁损、灭失风险。

今年4月,普陀区检察院接到省检察院交办的案件线索后,第一时间成立了办案组。

“小孩洞”准确原址如何确认、史迹定性如何论证、监管如何开展、保护如何加强?

检察机关多方调查核实论证,召开公开听证会,发出检察建议。

办案人员通过实地勘查、调阅史籍、咨询专家等方式开展调查。

调查后,办案人员再次确认了目前小孩洞的现状问题——

“小孩洞”作为“里斯本丸”事件中的可靠隐藏地,是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见证。

但截至调查时,“小孩洞”尚未纳入文物名录,无准确原址的官方文字、图片记录,无现场警示、防护围栏。

伴随一系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其准确原址及其原貌存在毁损、灭失风险。

今年7月1日,普陀区检察院对小孩洞的现状立案办理。

为查明公益受损事实,还召开专家论证会,解决“小孩洞”准确原址存疑、史迹定性待证、属地监管难等问题。

专家论证认为:“小孩洞”是“里斯本丸”号沉没、东极渔民营救英军战俘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迹和纪念地,且位置明确、本体尚存。

依据《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和著录说明》等规定,符合提请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公布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标准。

随后,普陀区检察院向区文旅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及时启动调查、认定程序,建立预先保护机制。

同时,当地文旅局联合属地政府,以“小孩洞”活化利用为契机,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路线。

办案人员认为,民间救护是战争史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重要篇章。

“小孩洞”作为东极渔民营救英军战俘事件的重要史迹,是“全民抗战”爱国情怀、和“人道无国界”普世价值的历史实物见证。

因此,检察机关建立预先保护机制,启动新发现文物登记程序,落实保护效果。

橙柿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文旅局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小孩洞”列入新发现文物调查线索。

经现场调查、数据采集、定位测量等工作,已启动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登记程序。

“小孩洞”前海风轻拂涛声依旧,至今默默见证着那场跨越国界的生死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