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2003年,浙江省的一对夫妻遇到了一位流浪了十年的失忆汉,觉得可怜便收留了他,

在2003年,浙江省的一对夫妻遇到了一位流浪了十年的失忆汉,觉得可怜便收留了他,在共同生活了17年后,这位流浪汉突然恢复了记忆。 一个普通打工仔,头一受伤就丢了所有记忆,街头晃荡十来年没人管。浙江一对夫妻心生怜悯,收留下来,本想帮他安稳日子,谁知十七年后,一条疫情新闻竟让他瞬间找回根在哪儿?这背后藏着多少人间烟火的温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贵州赤水市一个山村里,朱家明1963年出生,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家小子。家里穷,学业没读成,二十七岁那年,1990年,他听说福建建阳工地活儿多,就背起行囊,坐上长途车,颠簸一千多公里去了那儿。建阳那地方,建筑热火朝天,他干的是最苦的力气活儿,天不亮就上工,扛水泥袋,砌砖墙,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可他总觉得,凭双手能闯出条路来。 没想到,祸从天降。工地上吊车出事,一根钢筋砸中他脑袋,鲜血直流,送医院抢救总算保住命。可醒来后,人变了样,啥都记不住,连自己叫啥都问工友。身份证丢了,那年头信息管得不严,工地档案也对不上号,老板给了点补偿,工友照顾几天,工程一散,他就成了无根浮萍。家人那边联系不上,他只能在街头讨生活。福建的街巷弯弯绕绕,他靠捡破烂换口饭,雨天钻桥洞,冬天裹破棉袄,日子过得苦哈哈。十年过去,他头发花白,话也说不利索,成了街头常见的流浪身影,谁也不知道他从哪儿来。 2003年夏天,福建建阳一个工地上,浙江丽水云和县的谭万刚夫妇正忙活自家的小工程。谭万刚和老婆雷丽珍在外闯荡多年,接点零活养家。那天,朱家明晃到工地边,模样狼狈,求点活儿干。夫妇俩一看,这人虽傻乎乎的,但干起活来老实卖力,就让他帮忙抬沙袋、清理砖头。干到傍晚,谭万刚多给了点工钱,顺便问了问他的来龙去脉。听完那段遭遇,夫妇俩心软了,觉得这人太惨,就说要不跟我们住吧,吃住管你。朱家明一听,眼里有了点光,当场就答应了。 从那天起,朱家明就跟谭万刚一家搭伙过日子。夫妇俩腾出间小屋,给他铺床买衣裳,饭桌上多摆一副碗筷。起初,他话少,吃饭也慢吞吞的,可渐渐适应了。谭万刚不光给他一口热饭,还教他泥瓦手艺。从拌水泥到砌墙,一点一滴带他学。朱家明上手快,没多久就成个合格的帮手。工地闲了,三人聊聊天,日子虽平淡,却稳当了许多。谭万刚夫妇没把他当外人,朱家明也把这儿当成自家窝。这样的相依为命,在外打工的游子中,本就常见,可这份情谊,搁谁身上都暖心。   转眼到2015年,谭万刚夫妇生了孩子,想回浙江老家近点照顾。商量来商量去,他们觉得朱家明留在福建找家人的希望大,可又担心他一个人扛不住。最后,还是问了他的主意。朱家明这些年早把夫妇俩当亲人,寻亲的事儿遥遥无期,他选择跟着走。三人收拾行李,回到了云和县,在那儿安顿下来。朱家明帮着打理茶园,采茶修枝,日子规律起来。孩子渐渐长大,家里添了笑声,他也像个长辈,帮着带带娃。十七年光阴,就这么在劳作和日常中溜走。谁也没想到,这份平静,会被一条新闻打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了,浙江乡村封控在家。朱家明没事就坐那儿看电视,屏幕上滚动各地消息。那天,一条关于贵州赤水市的报道播出,镜头扫过熟悉的河岸和街巷,当地方言听着亲切。朱家明忽然愣住,脑子里碎片拼起来:儿时的山村,母亲的灶台,四个兄弟姐妹的饭桌。他张嘴说出家乡名和亲人情况。谭万刚夫妇一听,赶紧联系当地派出所。民警接了案子,查起档案,很快核实三十年前赤水确有这么个失踪的朱家明,信息全对上。 警方动作快,安排视频连线,朱家明隔着屏幕见着八十多岁的母亲,声音颤抖着叫出名字。母亲那边一家人也哭成一团。几天后,民警护送他回赤水,一进家门,兄弟姐妹围上来,抱头诉说这些年的牵挂。父亲早几年因病走了,可母亲身体硬朗,精神头足。朱家明总算找回根,谭万刚夫妇那边也为他高兴。 而朱家明从一个失忆的流浪汉,到重回家人怀抱,靠的不是啥奇迹,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谭万刚夫妇的举动,简单说,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帮忙。搁在我们中国,讲究的就是这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那会儿,全社会齐心协力抗疫,不光救了无数条命,还让多少走失的灵魂找回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