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女警王云荣刚过完30岁生日,随后便把头发染成了金黄色,烈焰红唇常常出入夜店,认识她的亲朋好友都避之不及。她学坏了! 三十岁生日刚过,一个女警突然金发红唇,夜夜出入灯红酒绿的夜店,亲友们见了直摇头,传言她彻底走偏了路子。可这背后,是为了正义的隐秘一搏,还是真栽了跟头? 1972年,王云荣生在广东江门鹤山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的鹤山还是个小县城,街头巷尾总有民警身影在忙活。她小时候就对警察这份工作上心,总觉得穿上警服,就能帮老百姓挡风遮雨。长大后,她没少下功夫读书,1992年考进石家庄人民警察学校。那里学业重,训练苦,四年下来,她打下扎实的法律和警务底子。1996年毕业,她回到鹤山公安局,从基层干起,先在刑侦大队摸爬滚打。那些年,她办过不少盗窃案,抓人时总冲在前面,积累了经验,也赢得了队里人的认可。 转眼到2002年,王云荣刚满30岁。那年5月,局里缉毒中队缺人手,领导找她谈话。鹤山那时候毒品问题越来越棘手,贩毒团伙跨市串联,专挑夜店这类地方交易。女警少,选她是因为身材瘦小,容易混进去伪装。生日那天,局里简单聚了顿饭,大家吃着家常菜,聊着工作。她一口答应下来,从那天起,她的生活就变了样。头发染成金黄,嘴唇涂得鲜红,衣服也换成时髦款式,天天往夜店跑。亲戚朋友碰见她,总觉得不对劲,有人当面劝,有人背后议论,渐渐地,大家都躲着走。街坊邻居传闲话,说她这年纪不稳当,准是沾了坏习气。可谁知道,这全是任务需要。她得融入那个圈子,学贩毒的行话,摸清他们的套路,这样才能接近目标,不露马脚。 王云荣的卧底工作,从2002年5月正式启动。那时候,缉毒队情报显示,有个贩毒头目常在鹤山夜店活动,手下马仔多,警惕性高。她第一次出任务,就得证明自己“够格”。贩毒分子扔出小包样品,非要她当场试用。她脑子转得快,找借口化解危机,确认货真价实后,立刻通知外面的同事,一举抓获对方。那次行动,缴获毒品不少,断了条贩毒链子。从此,她尝到甜头,也知道这路子险。夜店环境乱,烟酒味混着汗臭,到处是陌生面孔。她得装成常客,边喝酒边套话,眼睛一刻不闲着,记下每个细节。亲友的误会,她只能咽下,任务在身,顾不上解释。局里同志知道内情,也帮她打掩护,免得走漏风声。 就这样,王云荣在缉毒岗位上扎下根。2002到2013年这11年,她化装卧底上百次,侦破140多宗毒品案,缴获毒品上吨。每次任务都像打仗,得提前踩点,分析情报,准备应急预案。一次,抓贩毒夫妇,他们带孩子做挡箭牌,她得稳住局面,找准时机下手。另一次追捕,嫌疑人开车逃窜,她骑摩托咬住尾巴,硬是堵在路口。受伤是家常便饭,胳膊腿上留疤,手上起茧,可她从没退缩。为什么?因为她清楚,毒品这东西毁人毁家,一家吸毒,全家遭殃。鹤山这些年,街头少见瘾君子身影,学校周边干净了,这背后有她一份功劳。 说白了,王云荣不是天生女侠,她就是千千万万公安民警里的一个。入党后,她更把忠诚刻在心上,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缉毒这活儿,脏活累活苦活她都扛,换来的是群众的安稳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