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某殡仪馆,夜晚收到一名9岁男孩的遗体,李师傅将其冷冻时,竟发现男孩的眼皮好似跳动了一下,于是连忙查看男孩的心跳,惊人地发现男孩还有呼吸,李师傅震惊的大喊救人! 重庆的夜,总是带着山风的凉意。2016年4月17日晚,一家殡仪馆接到9岁男孩刘峻成的遗体,准备冷冻保存。谁知,就在那一刻,男孩眼皮微微颤动,李师傅一探心跳,竟还有微弱呼吸。这声喊救,撕开黑暗,点燃一线生机。男孩到底怎么了?奇迹从何而来? 那是2016年4月15日中午,双龙湖小学的操场上,刘峻成和同学们踢足球。这孩子9岁,平时活泼好动,学习也踏实。球赛正激烈,他一个不小心摔倒,头部磕在地上。起初没当回事儿,继续玩耍。下午上课时,他觉得头晕眼花,回家后就躺下了,没跟爸妈说。第二天早上,奶奶发现他昏迷不醒,脸色煞白,呼吸急促。家里人赶紧送他去镇卫生院,医生一看不对劲,建议转大医院。 车子颠簸着赶到主城区医院,检查结果出来,让全家傻眼。男孩颅内出血,还查出白血病。医生们连轴转两天,各种仪器监测,药水一瓶瓶推注。可心率越来越弱,脑电图趋于平直。医生对父母说,脑功能已经停止,维持不住了。父母是打工的,家里条件一般,这打击来得太突然。民政部门知道后,帮忙协调后事,联系了合川区殡仪馆。4月17日晚,遗体运到那儿,准备体面安葬。 殡仪馆里灯光昏黄,空气凉飕飕的。李师傅是馆里的老员工,负责冷冻环节。他接到男孩遗体,盖着白布,瘦小的轮廓让人心酸。按程序,该放入冰柜保存。可就在掀开布角检查时,男孩的眼皮忽然颤了一下。李师傅愣了愣,以为看错了,再仔细瞧,果然有细微动静。他赶紧按住胸口部位,掌心下传来一丝若有若无的律动。心跳!虽弱,却真实存在。还有呼吸,浅浅的,胸腔微微起伏。李师傅立刻喊人,通知急救。整个馆子乱成一锅粥,遗体裹上棉被,紧急转送合州医院。 医院急诊室灯火通明,值班医生雍海林接手。男孩被推进抢救室,监护仪连上,氧气面罩扣紧。肾上腺素推注,心肺复苏启动。仪器屏幕上,波形从平直拉出小峰,氧饱和度慢慢回升。抢救折腾了两小时,男孩的生命迹象稳定下来。转入重症监护,吊瓶滴答,护士轮班守着。父母在门外守夜,盼着那点希望。 三天过去,男孩睁开眼睛。起初迷糊,渐渐认出爸妈。护士喂粥,他小口吞咽,能自己坐起。检查显示,颅内积血吸收了,白血病也控制住。出院时,他拉着雍医生手,叫了声干爹。从那以后,每次复诊都黏着医生,聊学校的事儿。这份恩情,成了他们之间的纽带。 家里穷,治疗费像座山。男孩爸妈愁眉不展,好在社会没袖手旁观。双龙湖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行动快,组织捐款,短短几天凑了7万多块。镇上企业职工、街坊邻居也伸把手,邮局小哥送来信封,里面是大家的爱心。这样的互助,让这个小家庭喘口气。男孩慢慢恢复,能走能跑,回学校上课。同学们围着他问东问西,他笑眯眯地说,摔那一下,让他知道身体得当心。 这事儿在重庆传开,大家议论纷纷。9岁孩子,从脑死亡边缘拉回来,靠的不是运气,是医护人员的专业和及时发现。雍海林医生说,男孩体质好,关键是那声喊救。要是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李师傅后来也感慨,干这行见多了生死,这次是头一遭。社会上,有人说这是医疗奇迹,有人说体现了人文关怀。说到底,生命宝贵,每个人都得敬畏。 回想起来,刘峻成这孩子,本是寄宿生,平时帮同学补课,老师眼里的好苗子。摔倒那天,学校组织活动,本是为锻炼身体,谁知出了岔子。医院诊断时,白血病并发,增加了难度。抢救两天,家属签字放弃维持,民政介入安葬,这流程合情合理。可殡仪馆那一瞬,改变了轨迹。专家后来分析,男孩可能进入假性死亡状态,心跳微弱到仪器难测。李师傅的细心,救了条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