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榕的母亲,在儿子壮烈牺牲之后,只问了一句:“战斗时是不是勇敢”,在场所有军人都沉默了。 这个女人看起来真的普通,福建山里的一户农家。她平常只会在自家田地劳作,家里有病人要照顾,也有日子难熬。儿子没了,村里的邻居都劝她申请补助。有时候人们太习惯于生活的琐碎,把悲痛当成难得的机会,试图获得些许补偿。可她的第一句话,是问儿子岗位上的表现。 谁会想到,一个普通母亲没掉眼泪也没嚎啕,只是惦记着那个“勇敢”二字。其实,19岁的一条命,换这么一句提问,意义有点悬,大家怎么想的呢?到底是母亲太坚强,还是反过来,她心里的波澜根本没人看见。 陈祥榕从小就这样他听村里的退伍老兵讲故事,小时候就不安分。表面上坐着,内心澎湃。后来零花钱捐出去,也没说要什么回报。反倒是母亲偶尔问他,捐了钱手头不紧吗?他说:“帮助别人,自己才安心。”听起来像套话,细想其实一点不假,至少对他来说,真有满足感。 她家没什么特别,收成每年都难说,父亲身体不好,还总有人来劝她多争点福利。可她又总说,“国家已经给了儿子荣誉,再添什么麻烦?”农民家庭有自己的倔劲儿,钱不多,志气不能少。有人觉得她这想法太轴,但换种角度,不做伸手党也没什么错吧? 再想想陈祥榕参军时的场景。他抱着母亲说“妈,我去保家卫国”,嗓子哑了,她脸上没表情,只轻轻拍拍他的后背。这对,有点不真实,两个普通人,镜头也没对准,没谁知道这是他们最后的温柔。也许,这种平淡才更打动人。 他在部队里拼得很,五公里越野争着第一,但成绩没被照顾过。射击练习时候,连续摔几回也不喊疼,休息时间还琢磨战术。好像是执拗,也许只是觉得,付出才算参与。日记上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不是标语,就是一句话。他没想让谁知道,但有人还是看到了,那片誓言纸条,后来成了媒体争相传播的金句。 其实,他也很孩子气。视频里逗妈妈,嚷嚷想吃自家腊肉。人活着就是这样,有勇气又想撒娇,做个什么榜样都难说。可他,最终选择的是战场上不退,“用身体筑防线”的事儿,听来太夸张,但是真的发生了。是不是有人疑问,这么小咋知道什么叫牺牲? 母亲有没有痛哭?肯定有,她在家坐了很久没说话。可是外人面前,不提自己的难;逢上捐款,还拒绝。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母亲,到底图什么?有人说她不计较,其实她计较,只是和别人不是一种方式。 有人说,时代变了,现在什么“精致利己”,越来越流行。年轻人追求自我实现,奉献变成怪词。那是陈祥榕母子怎么看的呢?他们没有喊口号,也没教别人怎么做,只是按心里的标准去活。是不是太传统?可很多人还是觉得,这种“不精致”的做法很有分量。 但讲真的,英雄真的伟大吗?未必,英雄也有普通生活,英雄的母亲也要种田还要熬过孤独。每年村委会送米送面,她只收下还要推脱。她说“这些心意记着就行,孩子已经做了该做的。”反过来看,这种姿态是不是有点太像过时的人?现在不都提倡多照顾自己吗? 把他的日记送给村里孩子读,母亲其实没什么目的。有人说是教育,可能更多是一种想念,一种记住。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话传遍了全国,陈祥榕说这不是宣传。母亲那句“不能丢脸”也没想做榜样。你怎么看?有人说值得自豪,也有人觉得这样牺牲太沉重。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他们那样?大多数其实没试过。 其实,英雄的定义本来就混乱。普通母亲普通孩子,都可以成为守护者,也许,时代并不缺“伟大”,只是静悄悄的坚持。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值得尊敬?这种选择是不是也该多一些?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讲讲自己的看法,别只看我的表达,也许你们眼中的答案更接近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