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齐齐哈尔七旬农户王桂菊的遭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二十三年前,她积极响应镇政府造林绿化号召,与当地签订《造林承包合同》,投入半生心血种植数万棵杨树。如今林木成材,本应享受劳动成果之时,却因林地划入自然保护区而被一纸禁令阻挡,连当年的“退耕还林”补助也分文未得。这场持续二十三年的“守信之困”,不仅是一位古稀老人的个人遭遇,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政策“断档”的深层次问题。
白纸黑字的合同明确约定“林木成熟,经批准可采伐”,这份延续二十五年的契约本应是政府公信力的象征。然而,当农户倾注全部心力履行完合同义务后,得到的却是“此路不通”的答复。这种因政策调整导致的“断档”,本质上是在让守信者为政策变化“买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有误,而在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补偿机制,致使积极响应号召者成为最大受损方。
政策“断档”现象在基层治理中屡见不鲜。新的环保政策与旧的发展承诺之间如何平衡,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一些地方在推行新政策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将历史遗留问题简单归类为“前任旧账”,或以“现行政策没有规定”为由推诿塞责。这种治理方式的断层,不仅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也在侵蚀政府公信力的根基。当二十三年的汗水换不来一纸承诺的兑现,受损的不仅是个别农户的利益,更是千千万万潜在政策响应者对政府的信任。
生态环境保护与群众合法权益并非对立关系。将林地划入保护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大方向,但关键在于如何做好政策衔接,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执行应当体现统筹兼顾的原则,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充分考虑历史合约的履行问题。建立健全政策过渡机制,对因政策调整受到影响的守信主体给予合理保障,这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
面对政策“断档”造成的困境,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应当健全政策调整的过渡机制,对新旧政策交替期间的利益受损方提供合理补偿;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程序,避免简单以“新政策”为由推诿塞责;强化政府履约意识,将合同精神的履行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目前,距离王桂菊的合同到期只剩两年多时间,当地政府应当加快研究进度,尽快给出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保障农户权益的解决方案。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政府公信力的不可替代性。政策可以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但绝不能因为政策的“断档”,让守信者为历史承诺“兜底”。
唯有建立起政策连续性的保障机制,在每一次政策调整时都守住契约精神,才能真正让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相得益彰,让每一位守信者都能安心投身国家建设,共同绘制发展与生态共赢的美好画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绵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