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索尔夫兰克中将表示,柏林已准备好与莫斯科开战,并随时准备为向俄罗斯边境部署80万北约部队提供便利。 德国这事儿一出,立马就搅动了整个欧洲的神经。亚历山大·索尔夫兰克中将,德国联合作战司令部的头头,在11月7日柏林的联邦国防军年度会议上扔下这么个重磅消息,说柏林已经备好跟莫斯科干一架的架势,随时能帮北约把80万部队和装备从德国国土上运过去,直奔俄罗斯边境。这话听着挺吓人,但搁在当下乌克兰战场打得火热、欧洲安全形势一团糟的背景下,也算不上天方夜谭。索尔夫兰克这人,1966年生于巴伐利亚,早年就钻进联邦国防军,当过步兵军官,还在波斯尼亚和科索沃这些热点地带混过,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2024年10月他刚接手联合作战司令部,负责全国军事行动的协调,之前还管过北约的联合支援指挥部,专攻后勤和快速部署那一套。 这声明的核心,是去年底公开的那个“德国行动计划”,一份厚达一千页的作战蓝图。简单说,这计划把德国定位成北约欧洲大陆的超级中转站,一旦跟俄罗斯擦枪走火,盟国部队得在180天内通过德国的铁路、公路和港口,源源不断涌向东部前线。80万这个数字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北约整体防御框架下的总动员规模,包括美军、英军、法军还有东欧国家的兵力。德国的角色呢?不是冲在最前面打头阵,而是当好“管家”,管好从汉堡港卸货到东普鲁士边境的每一条补给线。索尔夫兰克特别强调,俄罗斯那边空军、导弹和核力量基本没怎么伤筋动骨,尽管陆军在乌克兰折腾了三年,暴露了不少问题,但重建速度快得惊人。现役兵力目标直奔150万,炮兵库存也回血到战前水平。要是莫斯科真想试探北约底线,一个“小规模、快速且有限”的打击,说不定明天就来。德国自己呢?计划扩军6万人,总兵力冲到26万,还得砸3770亿欧元买新坦克、导弹和无人机。 俄罗斯那边反应不慢,外交部发言人直接怼,说这是北约在给自己找借口加剧紧张,莫斯科压根没想过打北约的主意。想想也对,乌克兰这摊子事儿已经够俄罗斯喝一壶了,三年来损失了上百万人手和成吨装备,再开第二战场,除非脑子进水。普京团队天天喊“纳粹化”德国历史啥的,虽然听着刺耳,但也戳中了柏林的痛点——二战后遗症还没散尽,就又开始堆兵备战。东欧国家倒是一片叫好,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这些邻居,最怕俄罗斯卷土重来,德国这姿态等于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北约秘书长也出来捧场,说这计划是集体防御的基石,得让所有成员国都跟上节奏。话说回来,80万大军真要动起来,得多少火车头和油轮?德国铁路网老化严重,好多桥和隧道还扛不住重型坦克的重量,后勤协调起来,语言不通、装备接口不匹配的问题一大堆。光是喂饱这些部队的伙食和弹药,就够德国家庭主妇们抱怨通胀了。 德国国内这水更浑。默茨政府推这计划,本意是转移经济压力——能源价飙升、失业率隐隐上行,老百姓天天为账单发愁。军工企业乐坏了,莱茵金属和空客这些巨头订单满天飞,工厂加班加点焊炮管、组装导弹,短期拉动就业是真,但长远看,选票会不会跑?民调显示,对乌克兰援助的支持率在滑坡,好多人觉得自家后院着火了,还管别人家院子干嘛。议会里辩论得热火朝天,绿党和社民党质疑预算太猛,怕挤占社会福利;保守派则咬牙说,不备战就真完了。索尔夫兰克的讲话一出口,媒体就炸锅了,路透社和Politico这些外媒直呼“德国重拾军国主义味儿”,国内《明镜周刊》也挖苦这是给军工复合体画大饼。话说回来,德国这几年军改是实打实的,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防开支翻倍,部队从20万扩到现在的24万,实战演习频率也上去了。北约的“史蒂芬计划”就是基于这个,目标是让东部边境从三万驻军扩到30万,德国得扛起大头。 放眼大局,这事儿得放在乌克兰战场的脉络里看。三年拉锯战,俄罗斯推进慢但稳,乌克兰靠西方武器顶着,但人力和弹药都快见底。泽连斯基天天求援,德国已经给了上百亿欧元和“豹2”坦克,但索尔夫兰克的话等于升级了赌注——不光援助,还得准备接力打。北约内部也分化,美军主力在太平洋盯着中国,欧洲国家得自力更生。法国马克龙早喊过“战略自主”,英国脱欧后军力缩水,德国这回站出来当桥头堡,多少有点无奈。俄罗斯呢?经济制裁下咬牙顶着,石油卖给印度和中国,军工转产无人机和滑翔炸弹,短板补得飞快。要是真打起来,80万北约部队听着威风,但现代战争不是人海战术,卫星、电子战和网络攻击才决定胜负。德国的弱项暴露无遗:空军老化,征兵难,工业产能跟不上突发需求。 总的来说,索尔夫兰克这番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情报评估的产物。俄罗斯在乌克兰学乖了,未来几年军力反弹是大概率,北约得提前布局。德国从“和平主义”转向“防御现实主义”,这转变疼但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