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书写绿色守护者的不凡故事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在我的家乡,秦岭从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它是太白山的巍峨、红河谷的灵动、华山的雄浑磅礴、骊山的旖旎缠绵、终南山的钟灵毓秀……”近日,在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和文艺报社主办的报告文学《过秦岭》研讨会上,《过秦岭》一书作者、青年作家王洁如此动情地说道。

正是源于对秦岭的这份深情,王洁在3年多的时间里,走访了秦岭地区的56个村子,与189个人物深入访谈,终于写成《过秦岭》一书。书中聚焦秦岭生态保护主题,塑造了秦岭护林员、金丝猴守护人、深山中的民警、老城文物保护者等众多善良朴实的秦岭地域人物形象,通过这30余组真实、平凡的秦岭人守护和发展绿色秦岭的不平凡故事,描摹人性光辉,反映时代精神。

在王洁看来,“秦岭是一个可以治愈人心灵的地方。”她从最初想去秦岭散心,到后来在当地结识许多小人物,这个过程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使命。像护林员赵苍虎、何春燕,看猴子的老曹头,藤编爷爷,草链岭上的夫妻,等等。“一个个淳朴的人在我的采访中向我走来,直至走入灵魂深处。我真的为之震撼。”

“书中写的他们对于秦岭的那份坚守,是一种出于本能般的自然情感,而非‘责任’‘使命’这种宏大的词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让这份坚守被更多的人看见。”王洁坦言,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或许不懂史书青卷对于秦岭的长吟,也不大能明白李杜骚笔对于秦岭的赋比。“他们只知道那是必须敬畏、爱护的一个精神符号——你可以叫它‘父亲’‘祖脉’‘仙灵住的地方’,或者‘家’。”

正是这种饱含情感、“有我在场”的写作,引发专家们共鸣。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认为,这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其魅力在于真切、朴实和作者全身心的情感融入,“作品通过普通践行者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性,展现了党的群众基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过秦岭》称得上是“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写平凡人不平凡事的优秀范本。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看来,这部作品超越了生态报告文学常见的俗套,以作家细腻的感知、学者严谨的考证和行者实际的体验,搭建起了自然、人与文化立体的叙事空间。

创作本书的过程,让王洁有了这样的感悟,度过秦岭内部的贫地织锦、创业致富,与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深入交谈,真真切切看见穷地换美景,青山变金山,恍悟——最难翻越的,不是秦岭,更不是困境,而是我们内心的千山万水。“山至高处,人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