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何以敦煌”再引热潮见证文化遗产价值转化

继去年“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点燃上海观众热情之后,近期,“何以敦煌·念念回响”敦煌文化艺术公益展走进上海,展期持续至2026年3月31日。“何以敦煌”重返上海,依旧热度不减,预约系统开放后,首月名额迅速约满。

千年敦煌艺术再度走进上海,近百件精美展品与5座精美复制洞窟带领观众体验一场沉浸式敦煌文化之旅,再次掀起“敦煌热”。此番盛况,让人不禁联想到去年大展盛况。当时为了回应观众热情,主办方延长了展期,持续3个多月的展览共计接待中外游客约30万人次,实现文创收入突破千万元。今年的展览可以说是去年大展的“返场”,从首月预约爆满的情况来看,“何以敦煌”展览已经成为观察大众文旅需求、文化产品供给创新的一面镜子,也为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播”中赋能文旅消费提供了范例。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历史价值。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的核心是建立“与过去的连接关系”和“自我认同”,历史连接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当代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态载体,以实物、技艺、习俗等形式,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水平与思想文化。通过敦煌艺术,后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直观触摸历史的脉络,理解文明的演变过程,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智慧。当代社会节奏快、文化多元,个体通过文化遗产与过去建立连接,能更好找到“我从哪里来”的答案。

其二,精神价值。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在于启蒙人们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敦煌艺术因其丰富的内容在精神价值上可谓首屈一指。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精神世界;同时,敦煌艺术中蕴含的人类智慧与精神追求,能让物质丰裕但“精神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代人洞见生命与文明的本质,在历史的厚重感中找到精神力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指引和心灵滋养。

其三,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是文化遗产最直观的价值体现,核心在于“美丽”与“和谐”的统一,这一价值在敦煌艺术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它既包含形式上的美感,如独特的造型、协调的色彩、灵动的线条等;又体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以及多元文化审美的融合统一,在平衡与协调中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审美力量,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愉悦与美的熏陶。

其四,社会价值。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构建“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敦煌艺术因其在地理和历史上的特定地位,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敦煌艺术代表了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精神,承载着特定群体的共同记忆与文化基因,大众可以因共享这一文化遗产而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传统文物保护理念多侧重于“静态保存”,而当代传承更强调“活态传播”。敦煌壁画与彩塑的复刻对细节还原要求极高,数字化采集技术、数字化复原以及实体复刻工艺提供了关键手段,既可以还原文物的原始风貌,又能避免对原作的损害,对于放大历史、精神、美学、社会价值,让敦煌艺术更好走进观众的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展览在美学价值呈现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准。此次“何以敦煌”展览通过1∶1高精度复制的经典洞窟,将宏大的敦煌艺术场景完整“迁移”至现代都市,创造了移步换景、沉浸其中的震撼体验。观众感叹“360度无死角看敦煌”,道出的正是对打破时空界限、提供“在场感”的深度体验的高度认可。而后续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紧扣敦煌美学精髓与当代生活需求,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的融合。同时,要深入挖掘文化故事,使每件衍生产品都成为传递敦煌美学价值的微型载体,让观众在文创消费中持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除了文创衍生品,文化遗产展还应积极探索与教育、旅游、时尚、设计、数字内容等的深度融合,通过大量的线上传播活动和线下体验活动来增强文化遗产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作用。例如,围绕文化遗产展览,举办研讨、讲座、文创手工体验、历史文化分享等活动,促进个体间、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兴趣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即使是线上对敦煌艺术的讨论,也能让不同地域的人因共同的文化兴趣产生情感共鸣,文化遗产的历史、精神、美学、社会价值也会因丰富的活动而充分释放。当然,对于承接活动的城市综合体和商业组织而言,展览的商业贡献也体现在其较强的带动效应之中。文化的传播与商业活动并不绝对冲突,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围绕其核心内容,形成互利共生的文商旅生态。

“何以敦煌”主题展览的成功绝非个案,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类似的文博热点,均体现了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活在当下”的有效路径,为全国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参考。(叶巍岭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