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运用“人防+技防”,建立快速响应闭环工作机制
承德打出改善空气质量组合拳
本报讯(陈宝云、苑秋菊)冬日清晨,承德市武烈河畔,市民刘昱和往常一样在公园晨练。“空气好才适宜晨练。这几年,即便在供暖季,蓝天白云也是承德的‘标配’。”刘昱说。
这种“常态”,来自承德市PM2.5年均浓度实现“三连降”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一线指挥,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将大气治理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定期调度推进。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全域动员,聚焦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坚。”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国良介绍,春季治理扬尘、夏季防控臭氧、秋冬季攻坚燃煤,扎实的举措为承德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空气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承德打出大气治理精准施策的组合拳。
环保绩效创A是改善空气质量、提升企业环保治理水平和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目前,承德钢铁、电力企业已全面达到环保绩效A级标准,多县区实现创A“零的突破”,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针对散煤污染,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通过集中供暖、电代煤、气代煤等方式,实现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小锅炉动态清零。全市取暖使用生物质燃料16.36万户、洁净型煤20.07万户,煤改电0.49万户、煤改气3.61万户。
在面源治理方面,推行“九尘共治”精细化抑尘模式,实现机械化吸扫全覆盖,大幅降低扬尘污染。移动源治理统筹“车、路、油、检”,推进清洁运输,实施环城高速免费政策,中心城区车流量显著下降。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80.44%。
承德市大气调度指挥中心内,巨大电子屏实时显示各监测点空气质量数据。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指挥平台,依托4个国控站、19个省控站和203个乡镇站,24小时监控污染因子变化,形成“天地人”一体化监管网络。
“我们建立快速响应的闭环工作机制,一旦发现数据异常,系统5分钟内预警,监管人员30分钟内到场排查,2小时内处置反馈,难以及时解决的限期整改。”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王志锐说,该机制实现了污染源“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坚持“人防+技防”结合,承德还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与红外报警等科技手段,结合网格化监管,建立问题“交办、核查、整改、反馈、销号”高效机制。
“智慧监管体系能预测未来7天空气质量。一旦预测有污染过程,即提前启动精细化管控,减少排放,减轻污染。”王志锐说,通过精准管控,承德成功将多个预测超标天“抢”回为优良天。
以法治之力守护蓝天。2024年7月1日,《承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细化了大气污染防治职权,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的监管制度,填补了相关地方性法规的空白。
今年1至9月,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承德市排名第19位,跻身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最优城市行列。
截至10月21日,承德PM2.5平均浓度20.0微克/立方米,达历史最好水平,较2020年同期下降24.2%;优良天数比率为92.5%,较2020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6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年均浓度实现“三连降”,成为全省唯一实现近3年持续改善的城市。
“承德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成为承德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最美见证。”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董瑞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