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接连“取消”!埃及取消订单,印尼取消订单,泰国也取消,歼-10C为何一下子变得不受欢迎了? 买西方武器,从来都不只是买个装备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捆绑,把你牢牢锁在一个由政治、后勤和经济构成的封闭圈子里。 想跳出去,代价大到你无法想象。美国有个叫《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的东西,谁要是敢买它的对手的武器,它就可能出手制裁。 埃及之前想买俄罗斯的苏-35,就被美国警告过,这回面对歼-10C,自然心里要掂量掂量。 更要命的是后勤依赖,埃及空军七成以上都是美制F-16,美国一旦卡住零件供应,整个防空体系就可能瘫痪。 这种依赖还特别烧钱,西方军火商靠“售后服务”赚大钱是出了名的,一个零件溢价300%很常见,埃及自己算过,要是换装中式战机,后勤维护成本估计要飙升45%,这谁受得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中小国家的军购决策,首要考虑的就不是性能了,而是怎么在地缘政治里站稳脚跟,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武器买卖,常常服务于更现实的外交算计,印尼就是个典型例子,它一边高调评估歼-10C,一边又和法国谈“阵风”战斗机的订单,它就是要利用歼-10C的实战名声给法国施压,好多拿点折扣和优惠。 泰国的做法则是为了求个稳妥。它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买中立国瑞典的“鹰狮”战斗机,也不选歼-10C,目的就是不想在中美之间站队,花钱买个“政治保险”。 而埃及的选择最直接,美国每年给它大约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占了国防预算快30%,这笔钱是实实在在的。面对这种深度捆绑,80亿美元的歼-10C大单就显得太冒险了。 面对这种被牢牢锁死的局面,中国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打法,它卖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方愿意开放航电系统的源代码。这意味着买家可以自主升级和维护,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这在西方军售里是根本不可能的。 泰国S-26T潜艇项目就体现了这种思路。当时德国禁止出口发动机,项目差点黄了,结果中方直接拿出了国产的CHD620柴油机作为替代,硬是把项目救了回来。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单纯卖个铁壳子更有吸引力,中国还推动用人民币结算,提供技术培训,这都是在打破原有的规则。 所以你看,歼-10C的出口波折,本质上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旧秩序的阻力。这场较量比的已经不是单一武器的优劣,而是整个体系的开放性和吸引力。 当中国的技术、服务和合作模式展现出足够大的诚意和价值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这条路不好走,但变化已经在悄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