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合作,德国主动找中国 11月1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赖歇举行视频会谈,就中德、中欧经贸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 先说德国这个态度,确实挺有意思的。在过去,欧洲国家在对华态度上常常有些模棱两可,嘴上说合作,行动上却常常跟着某些国家的“对华战略”走。 但这次德国明确表示高度重视对华经贸关系,还主动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成果的钦佩,这就很有信号感了。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一直以来中国和德国的贸易联系都很紧密,现在他们主动来沟通,说明一个现实问题:德国也不想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再被“卡脖子”了。 半导体问题就是这场会谈里绕不开的重点。中国商务部点名了“安世半导体”,这是荷兰那边的事,但为什么王文涛要在跟德国的会谈里提? 其实说白了,是希望德国能在欧盟内部起到带头作用。德国不是一般的盟友,它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还是挺重的。 现在中国希望德国能敦促荷兰政府撤销对中国企业的不合理限制措施,推动这个问题尽快解决。赖歇也回应说他们会继续和荷兰沟通。 这句话虽然听着平淡,但其实是给了回应的,是一种态度上的松动。这个安世半导体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公司层面的商业问题,实质上却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封锁案例。 荷兰对中国出口先进光刻设备的限制,其实根子在某些国家的压力,而欧洲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时候本身也是左右为难。 但现在的情况变了,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发展,欧洲企业如果继续缺席中国市场,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它要是想继续在全球产业链里保有优势,就必须和中国这种大市场保持深度合作。而且别忘了,德国本身也在经历转型阵痛。 能源转型、工业数字化、供应链重组,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中国在这些领域不只是市场,还是技术和产能的重要支撑。 所以德国愿意来沟通,本质上是清楚自己不能缺席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尤其在全球经济依旧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中德这对老搭档如果能重新磨合顺畅,对双方都是利好。 再看这次会谈的时机,其实也挺讲究的。就在不久前,中国刚刚举办完进博会,德国企业参展的积极性也不低。这说明德国企业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还在。 而政府层面愿意出来站台,也是在给企业打气。从中方的角度来看,这次会谈也是在释放一个清晰信号:中国欢迎合作,但不接受无理打压。 只要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从历史上看,中德关系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中的“模范生”。 不管是默克尔时代的稳定合作,还是当前面对复杂局势下的持续对话,中德之间始终有一种“遇事能谈”的默契。 而这次德国主动来谈,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传统的延续。虽然国际环境变了,但真正有战略视野的国家,还是能看清楚合作比对抗更划算。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中欧之间确实还有不少摩擦,像是电动车反补贴调查这种问题都还在谈。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沟通,就只会越积越多。 德国这次的主动沟通,至少说明他们不愿意让问题发酵,而是想找出路。这种态度如果能在欧盟内部形成示范效应,那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可能还能稳住基本盘。 从一个更大的格局来看,这次中德会谈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全球博弈的背景。现在美国在推动所谓“去风险”,对中国进行技术限制。 但这种做法其实也在逼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而德国这样的国家,真要选边,很可能会两头都不落好。所以他们更需要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 而和中国保持稳定的经贸关系,是他们找到这个平衡点的重要一环。最后再回到“求合作”这个词,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谈判,而是在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一种理性务实的选择。 德国这次的主动,不是偶然,而是他们清楚现在必须要和中国合作,才能真正解决产业链上的现实问题。而中国也一直在强调开放和合作,只要是基于平等的沟通。 哪怕有分歧,也能找到办法。所以说,这次中德会谈,不只是一次视频通话,更像是一次中欧关系的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