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陈海峰陈曦

11月10日,虞城县果蔬雕刻艺人武君在工作室里手执雕刻刀,于苹果、西瓜、萝卜、洋葱、冬瓜等30多种果蔬上“秀”出精湛刀工。不一会儿,雍容华贵的牡丹、栩栩如生的鸟儿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今年52岁的武君是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氏传统果蔬雕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32年来,他潜心钻研这一传统技艺,屡获大奖,更将技艺带出国门,曾在俄罗斯进行展示,其作品深受国际友人赞誉。武君说:“果蔬雕刻是一门艺术,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它。”

从萝卜牡丹到镂空瓜盅“快准精”雕出玲珑世界
在虞城县果蔬雕刻制作技艺工作室,武君向记者展示了雕刻牡丹的全过程:先将萝卜去皮,随后沿边缘逐层雕出花瓣,每雕完一圈便削去多余棱角,直至中心花蕾“凸显”出来。不一会儿,一朵华贵的牡丹“跃然盘上”,刀法“快、准、精”。

“用萝卜雕花是基本功,接下来我为大家雕一个‘玲珑瓜盅’,这是西瓜雕刻的最高境界。”武君取出已勾勒出轮廓的大西瓜,在他的巧手下,瓜体渐渐呈现镂空造型——表面四个八卦图案环环相扣、突出于瓜体,却仍与瓜身相连。点烛盖盖,瓜盅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武君又拿出前一天雕刻好的各种配件进行组装,这组作品的名字叫《有凤来仪》,用红心萝卜雕刻的玫瑰花娇艳欲滴,用南瓜雕成的石头厚重坚稳,用胡萝卜和南瓜雕刻的凤凰在花朵的映衬下展翅欲飞。而另一组作品《丰收花篮》,则是用南瓜雕刻而成,里面搭配着用胡萝卜雕成的百合花,娇艳生姿,好像能闻到花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在武君身上得到了印证。一旦拿起雕刻刀,他雕刻水果蔬菜都停不下来,甚至还一度为此“废寝忘食”。
“在1993年,刚开始学习果蔬雕刻制作技艺时,我一个人经常周末在工作室里练习果蔬雕刻,最劳累时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雕刻到晚上11点。”武君说。
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他每次到工作室前都会备些面包、鸡蛋、牛奶、饮用水等简易食品“傍身”。
从一小时到10分钟,他用了32年时间练习
在武君看来,要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果蔬雕刻制作工匠,作品不仅要线条流畅、造型美观、构思巧妙、栩栩如生,时间也是重要的。

一开始,武君雕刻一个花样最快也要1个小时左右,到现在平均10分钟就能“出品”,背后离不开他32年不间断的反复循环练习。如今,武君能雕刻牡丹、竹子、蝴蝶、凤凰等120多种花样。
“学习果蔬雕刻制作技艺,就必须沉下心来,武君在雕刻果蔬上愿意比别人多花费2至3倍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的短板。”提起武君,同事张显友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真想不到一个重达6公斤的冬瓜,经过武君精雕细刻,呈现出的作品真是太美了,我真想抱回家!”在该县马牧集老街果蔬雕刻制作工作室,前来欣赏果蔬雕刻的虞城县市民陆芳说道。
武君介绍,每雕完一个成品,他都会拿着该成品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雕刻时需要注意的细节,等待以后传授给水果蔬菜雕刻技艺爱好者们。

目前,武君32年来坚持雕刻果蔬制作技艺,已雕刻《出彩商丘》《龙凤呈祥》《马踏祥云》《麒麟玉书》等作品1100余件,作品先后在江苏、安徽、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的食文化博览会上进行现场展示,受到了大家的广泛称赞和好评。甚至,他还带着这项技艺走出了国门,到俄罗斯交流学习。他的《孔雀东南飞》《马到成功》等作品在俄罗斯展示时,外国友人纷纷为他点赞。

如今,“武氏传统果蔬雕刻技艺”入选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君也是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武君表示,以后会继续坚持果蔬雕刻制作技艺,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果蔬雕刻技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