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种情况的客观存在,也就决定了日本必然要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这个国家,总让人感觉憋着一股劲,一种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到底是地理环境逼出来的宿命,还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路?这事儿得掰开来看。 先说他们脚下的地,就没让人安生过。日本列岛恰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为活跃之处。在这片土地上,地壳运动频繁,每年平均震动次数高达 1500 次,仿佛大地永不停歇地诉说着自然的力量。 这绝非一个抽象空洞的数字,而是一段真真切切烙印在人们心中的灾难记忆,它带着伤痛与沉重,提醒着我们铭记过往。 1923 年的关东大地,一场毁灭性地震骤然降临。东京这座繁华都市半数街区化为焦土与瓦砾,二十万生命在这场天灾中戛然而止。 近些年的“3·11”大地震,海啸卷走了一万六千条人命,十年过去,福岛还有三万多人有家不能回。 天天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整个民族都梦想着能有一块“永远不会摇晃的土地”。更要命的是,1.25亿人就挤在比中国云南省还小的地方,人多地少,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厉害。 土地不稳加上空间拥挤,这种双重压力,很容易催生出一种强烈的、想要向外寻找出路的想法。 日本经济的表面图景光鲜夺目,实则根基浮浅脆弱,恰似一座缺乏稳固支撑、悬于半空的楼阁。国家运转需要的所有关键资源,几乎都得从国外买。 石油供应中,进口占比高达九十九桶以上(以百桶为计),铁矿石和天然气同样高度依赖外部输入。 就连吃的粮食,自己也只能解决不到一半。把自己人生的主导权交到别人手里,连迈哪一步、做什么选择都要看人脸色,这种被动的滋味,真的让人憋闷到极点。 更绝的是他们的工业布局。为了方便进口原料、出口商品,超过九成的工厂都建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一条狭长的“临海工业带”。 东京、大阪、神户这些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就这么直接暴露在海边。万一海上生命线被切断,这些经济心脏马上就会停跳,整个国家可能瞬间瘫痪,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这种对生存的深层焦虑,一旦被政治野心利用,就变得非常危险。历史上,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就是利用了民众的这种不安全感。 他们把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侵略,包装成是为了获取煤炭、钢铁和生存空间,是解决国家困境的“唯一出路”。当风暴与荆棘降临,竟成了挥舞战刀者粉饰野心的假面。 问题在于,这套把侵略当出路的逻辑,今天真的被彻底抛弃了吗?当日本政客还在参拜靖国神社,当他们的教科书还在模糊侵略史实时,就说明那套危险的思维并没有被真正清算。 驱动战争的根源,那种对生存和资源的渴求,依然潜伏在社会深处。 当然,日本面临的困境是真实存在的。但资源匮乏、地方狭小的国家也不止它一个。你看新加坡、荷兰,不也一样在各种限制中发展起来了吗? 秉持和平通商的初心,深耕科技创新的沃土,它们终在时代浪潮中踏出了一条繁花似锦的兴盛之路。这说明,困境是客观的,但路是自己选的。 历史证明,靠武力扩张寻找安全感,最终只会带来毁灭。在全球秩序的框架之下,日本正再度驻足于命运的分岔路口,前路抉择已然迫在眉睫。 是选择用和平与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内部的百年焦虑,还是在未来的某个危机时刻,再次被这种焦虑推向危险的道路?这道题,最终还得日本人自己来解答。 信息来源:1.日本国家概况——2023-04-05 13:57:53 来源: 外交部网站 2.日本首发大地震预警引担忧,影响几何?——2024-08-12 21:06·新京报 3.钧正平:日本右翼势力对待历史的态度,让爱好和平的人再次嗅到危险——2025-08-29 21:06·京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