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72小时高强度行动后,民进党内部出现内讧,有人把矛头对准了赖清德。 在2025年11月的台海地区,情况变得很紧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从11月5日到8日进行了连续72小时的高强度联合行动,这不仅仅是展示力量,还像是一次很认真的提醒。 这次行动包括空中和海上的多种实战练习,有几十架战机飞过了大家常说的“海峡中线”,靠近了台湾北部和西南的空域,军舰也在周边海域进行日常巡航。 中国海军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在三亚正式加入了队伍,这艘舰船用了电磁弹射技术,有些人说在某些方面比美国的航母还要先进。 这表明中国海军正在从靠近海岸的防御转向更远的海洋作战能力。一些观察的人说,这次行动是为了向那些想分裂的人发出清楚的警告,大陆现在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用实际能力来维护国家的完整。 这种军事上的压力很快就影响到了台湾岛内的政治情况。民进党当局本来想用对抗的态度来稳住支持,但没想到内部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赖清德作为现在的领导人,他的做事方式和政策方向正在受到党内多个派系的反对。从他上台开始,他就推行了一些强烈的措施,比如加强“去中国化”的教育和检查忠诚度,这些本来是为了稳固他自己派系的地位,但却让党内的一些老势力不满意。 前领导人蔡英文通过她的基金会平台经常出现,还间接地对赖清德的决定提出了疑问。蔡英文的“英系”势力借这个机会开始反击,比如吴音宁当上了台肥董事长,替换了赖清德的亲信李孙荣。这个人事变化被看作是“英系”对赖清德派系的直接挑战。 还有更明显的事,民进党民代林岱桦因为涉诈案被起诉后,直接去检调门口抗议,说这是司法程序的问题,还指责赖清德用司法手段对付党内不同意见的人。 林岱桦的举动得到了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的公开支持,林佳龙甚至不顾党内规则,推林岱桦去竞选高雄市长。 这种公开的对抗,不仅显示了民进党从表面团结转向内部消耗的迹象,还说明赖清德的权威在动摇。 岛内的民调显示,赖清德的党内支持率已经降到很低,一些深绿网民在网络上的调查甚至把他的支持度压到15%以下,这表明民进党可能面临更大的领导问题。 除了政治上的内部斗争,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加重。赖清德政府把防务开支提高到占GDP的3%,这个决定在岛内大家生活压力很大的时候,遭到了很多反对。 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快速上涨,很多企业因为缺少工人和供应链中断而很困难,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升到5.2%。 那些靠出口的企业,比如电子和机械行业,订单减少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情况更糟。台股加权指数在11月9日一天就跌了200点,外资连续三天卖出几百亿元新台币。 赖清德推出的“新青安”贷款政策,本来是为了帮助年轻人买房,但因为没有限制首购、年龄和收入,很多人都能申请。 政策实行后,批准的贷款户数达到了13.65万,金额高达1.56万亿元新台币,但结果是很多收入高或者中老年的人用这个来炒房,那些真正需要买房的年轻人反而被挤到一边。 民进党的一些资深人士,比如王世坚,公开说这个政策太不合理,是个炒房的工具。这不只显示了政策设计的毛病,还进一步削弱了赖清德的民众支持。 一些分析的人说,这些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当造成的,岛内的人越来越感觉到对抗口号背后的生活成本。 外事负责人林佳龙最近在纽约想请美国官员吃饭,但对方用“行程太满”做借口没来,这件事让情况很尴尬。岛内媒体把这个事放大了,显示了台湾在中、美之间位置的尴尬。 这些情况表明,美国把台湾更多看作是战略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伙伴,赖清德的“抗中保台”说法正在面对国际上的孤立。 大陆这边以稳定的方式回应台海的变化。国台办发言人张晗在记者会上说,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大方向,任何分裂的尝试都会失败。 大陆已经建起了针对“台独”顽固分子的多层应对方式,包括刑事追责、冻结资产和限制入境。 在军事上,解放军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继续加强环岛巡航,包括电子战、空中控制和远程打击等部分,这些行动不只提高了实际能力,还向岛内传递了和平统一的信号。 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公开说,当局应该停下来,回到两岸的共同基础,他说“抗中保台”只会导致大家都不好。 这些年,台湾的年轻人对“统独”话题的态度有了细微的改变,很多人在讨论和平统一的可能,这和民进党的强烈路线不一样。 解放军的72小时行动虽然没有引起直接冲突,但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台湾当局的困难:内部派系的争斗、政策的失败、外部支持的弱化。 这些因素混在一起,加快了“台独”路线的崩溃。过去的经验显示,顺应统一的方向才能保证台湾的长远发展,而硬扛只会自己吃亏。 岛内有见识的人应该看清形势,推动两岸的交流,以大家的生活为重点,一起走向民族的复兴,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台湾的选择会决定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位置。
